蒲公英成立一周年,意味着什么?这两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被问到对增城怎么看时,顺口说了一句,在义工发展这一块,有些病态。
07年来到增城,并不知道这边有什么义工队,也没有什么义工队的概念,因为我们那边叫志愿者,我喜欢叫志愿者,而不喜欢叫义工,虽然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可是名字念起来,后者似乎略带一点强迫性。
大一的时候想在学校成立一个这样的社团,却因为学校的已经申请成立青协而放弃,等了半年,排了半个钟头的队,进去问了几句话就走。面试,第一次听到连参加这种活动都要面试,觉得没那个必要,你吹得再好听,没有行动,也没有意义。
08年的时候在网上搜到荔乡义工队,加了他们的Q群,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也许这边的价值观和我这个外地人的价值观有冲突,加入他们两个月后得到几个理事的允许之后开始了一年的义教。
后来成立蒲公英的一年,见到的人和事,给我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一开始只把这事当做一种兴趣,慢慢转变为当做一种事业去做,到现在的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
之所以说增城在义工这一块的发展显得有些病态,蒲公英的发展,是最大的原因之一。
目前先不论新塘,就说增城这边,就我所知的,有增城义工站,蒲公英义工队,还有各高校的义工组织,比如说华立的蓝天义工,华商的青鸟义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固然是好事,可是在这一块,一个小城市拥有过多这种组织,是否也暗示着,其中有某些弊病?
分析一下,蒲公英现在的发展情况:
因为义教组是蒲公英的前身,所以刚成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学生,所以一年来都在转型,由学生占有98%以上,降到60%-70%,而剩下的30%-40%由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组成。一个这样的队伍(不算学校的),主力军可以全都是学生,可是核心队员不行。
而目前蒲公英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转型,因为很多人都以为我们都是学生,而且蒲公英一开始也被定性为学校的组织,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向外发展。
况且,蒲公英目前还存在太多需要慢慢完善的地方:
1、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地点,导致队服队旗等东西不得不寄放在队友那,而且这也容易造成大型探访活动时,因为一个队友的迟到而耽误了活动的时间。而也因为这个原因,接连引发出下面一连串的问题。
2、队员之间缺乏沟通,而容易引起队员对活动的误解。
3、宣传不到位,像上面所说的,很多人以为蒲公英只是一个学生团队。
4、过多的以为蒲公英是一个学生团队,很难得到社会的信任。
5、活动常常没有合理的分配工作,导致活动时出现混乱。
6、没有很好的把财务工作分配到下面,导致一人独占出纳与会计两个位置。
7、某些队员思想不成熟以至于很容易被我认为你动机不纯。
对于财务的问题本人先在这和各位说声对不起,因为在这种组织里,钱是最敏感的话题,怎么做到透明,不出任何差错,实在是对于我这个学了几年会计连个收据都不会开的人的一种挑战,囧。很多人都建议把这两职分置,可是,还是那句话,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很难相信我这个外地人吧。查账,请随便。
而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相信是很多义工团队都会遇到的问题,至少有个要求,不要超出做人的基本原则。
在我曾经呆过的一个志愿社里,现在两个群整天闪个不停,而这边的常常都因为这个群都是义工群,所以常常限制大家的聊天,什么题外话,只可以聊义工的事。
上面说到的,价值观的冲突,也体现在这点。至少我们那边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聊天的内容积极向上,聊什么都无所谓,一方面,可以拉近队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是有一种,叫做凝聚力的东西吗?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都说了,虽然有必要设立一些规定,可是,有时没必要用死的东西去束缚活着的我们,这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就像,总说什么草根组织没有领导人,可是,管理并不代表凌驾。
所以,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