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缺失 于 2014-4-15 04:41 编辑
自从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化,普遍的乡镇医护人员待遇比之前有所提高。现在就账面工资来说,普遍医护职工工资待遇平均已经达到4000-5000左右(包括公积金),但是每月到账能支配的为2000-3000左右。这个与教师的平均待遇水平相当吧(不考虑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以及面临风险)。另外健康体检务及健康档案的建立,也真的实实在在的惠及了广大的农村村民以及镇街居民。
但是也相应地仍然一些存在的问题。
1.基础药物的实施后,医院没有了药物方面的提成收入,但是同样抑制不了临床一线医生拿“药物提成”等灰色收入的默认惯习。只是这部分“药物提成”并不进入医院的财务,而是由药物供应商以一定形式,按药物使用量定期发放给医生的“提成”(从另外一层面来说,这明显是属于商业贿赂性质),这个现象自从2012年的一次较大的整改之后并没有真正消失。而且也由于涉及利益关系等的问题之广之大之深,政府层面也难以解决。但是谁都不会承认,更不敢公开这部分收入,继续开药拿提成,甚至有药品供应商在拘留期间叫嚣,“没有我们的这部分提成,我看你们还有谁愿意当医生!?”。所以在大多数的乡镇医院里面,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凡是一线临床的医生工作不久,便可凭借自己的“收入”买房买车,或是平时上下班都是开小轿车进出的,横向对比,同样单位的其他医护人员工作十几年都是骑摩托车或骑自行车、租房子过日子。
2.在控制药品与检查费用的比例时候,很自然不可避免得让医生在检查方面更多地开单开检查。由此在开药的同时增加了不少非必要无指证的一些检查项目。无疑增加了病人的负担,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加突出。
3.按照医院等级,限制乡镇医院的业务开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很多本来可以在有条件有技术的乡镇医院开展的诊疗技术不能及时在就近乡镇医院解决而迫不得已送往上级医院(人医、保健院)处理,但是送往途中的风险并无相关责任承担方的规定。造成了不少乡镇医院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损失,以及加重上级医院的劳动负荷,进一步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现行医疗改革政策方案下,医院每月的业务收入必须统一全部上缴财政局,然后由财政进行统计后返还医院,发放当月的职工基础性绩效工资以及社保相关、医疗成本等关的费用。一方面不要求医院追求利益性业务收入,但另一方面又要求医院每年要做到一定的任务业务收入才能发放职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一方面提倡医院的公益性,一方面又政策性地引导乡镇医院不断创收。乡镇医院进退两难。
5.对于乡镇医院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二次分配,目前并没有统一、合理的分配方案。从而造成医院领导层过大的支配权利,并且现行的各乡镇医院院长实现的是轮岗制度,在轮岗之后,所在医院的绩效制度随之改变,并且造成绩效分配方案有较大的出入,让各单位的工作人员之间和单位内工作人员的讨论和比较,得知差异之后,工作人员的不满情绪和抗拒情绪,大大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据了解,一家中心镇卫生医院,每月的绩效方案是以临床一线医生看的病人数以及开单的总业务收入来积分挂钩,其他科室人员的绩效积分得按所在科室的医生的70%-80%计算绩效,每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大多数人少则200-400,少数的多则可达2000多,相差之大,并且有些后勤人员或者是一些业务并不繁忙的科室平均绩效要比上班时间长业务收入量大劳动强度大的科室人员要高;从发放的结果来说,看病人越多收治病人越多、开药愈多、检查单越多的医生,当月绩效就越高,这么下来的绩效工资一般比劳动强度较大的检查科室要多出一倍或以上。从劳动强度上来说,医生开单不过是几分钟的事情,而检查科室却得花费30-120分钟的时间来处理,这种劳动强度和时间成本是没有体现出来的。最终的结果是,大多数人是不满意的,但是经过多次的意见反应,而领导层并无相关的调整。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上来说这种分配方案并不是最鼓励人的,至少没有照顾到更广大的劳动职工。而从财政的绩效拨款来说,是按所在单位的人数以及各人的学历水平职称水平等发放的,就是说,从上层来说财政应该拨给没人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是固定的,加之医生并不只靠绩效工资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上诉的某中心镇医院的分配方案无疑是“劫贫济富”。
综合上述,造成了现今医疗改革的效果不明显的结果,并且形成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医护人员工作有抱怨、积极性不高、服务态度不佳,甚至弃医,医院流式人才”、“群众看病从不满意、抱怨投诉至谩骂甚至是打医伤医”等恶性事件的“恶性循环”。当然当今医疗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简简单单的上述说的几点可以概括,但是真心希望我大增城的领导可以加强对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视以及投入,用你们的智慧开创增城卫生事业新道路,新未来。
(后记,如果大家都到过别的市区,近至东莞、花都、从化、远至中山、顺德、佛山,就可以看到,别人的镇医院很多都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甚至从规模上已经向三级甲等看齐了,而我们增城呢?多想想,为什么我们走得这么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