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十一五”增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之十一

[复制链接]
文明市民 发表于 2011-2-14 12: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 黄家敏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面实施公园化战略,打造优质的生活生产环境;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大力气改善民生;加大公共文化投入,丰富市民日常文化生活,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生活幸福感大幅提升。
实施公园化战略 打造一流的生活环境
    从2008年起,我市开始实施公园化战略,用公园化的理念来统筹、规划、管理规划建设,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打造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大花园和优质生态生活圈,促进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发展,使增城处处像公园,让市民工作在公园、生活在花园,营造出都市文明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宜居城乡新貌,走出了产业生态化和县域经济特色之路。
    同时,增城大力实施城乡环境“清洁美”工程,全面启动了六大污水处理系统和农村污水综合治理工程,融资20多亿元启动了广汕公路、增派旅游大道等路网综合改造,使增城水更清、地更洁、环境更优美。推进青山绿地工程,荔新——增派公路景观林带和一河两岸主要节点绿化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逾50%,生态成为新一轮发展竞争的重要优势。实施公园化战略,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生活与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优势日益凸显,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明显增强。
    公园化战略营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536.61万人次,同比增长29.13%;实现旅游收入33.16亿元,同比增长31.75%,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升值和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改善民生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和动力的明显增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06年以来,全市投入近50亿元发展城乡基础教育,从2010年秋季起实施12年免费教育。全市形成了农村小学办在中心村,农村初中办在中心镇,高中办在增城市区的新格局。
    “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高度重视和落实城镇居民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基本实现就业;实施再就业目标责任制,完善就业援助和就业资助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推进就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重点做好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4050”、零就业家庭以及弱势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实现城镇就业和农村就业同步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共投入6000多万元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5000多万元用于硬件投入,800万元用于培训资助),组织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692期,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45211人(初级工40542人,中级工3908人,高级工761人),培训就业率达92%以上,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的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举办城乡就业招聘会367场(含人才专场招聘会),成功推荐就业10.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3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改善和保障。在城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方面,我市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促进了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6个,床位2179张,卫生技术人员4073人,执业(助理)医师1494人,注册护士1551人,药师327人,检验师13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47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满足了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此外,我市创新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探讨构建“大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措施,关心群众的实际困难,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我市在推进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以“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为原则,广泛引入各种社会资金,采取在普通商品房小区中按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模式,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农村新社区和动迁安置房,在解决资金问题、提升项目质量、促进住房均等化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据了解,目前,按比例配建的模式在我市被逐步推广使用,约5000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约40000平方米的动迁安置房、约40000平方米的外来工公寓和10个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建设当中。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 丰富城乡群众文化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为适应现代化新城区和城乡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标志性重点文化工程,逐步完善了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设施和“广场文化”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市市级已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场展览长廊、艺都影剧院、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其中新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文化馆2008年6月在第二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是广州市及增城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有陈列展览厅和增城广场展览厅2个展厅。全市九个镇街中有特级文化站四个,其余五个镇街文化站均达到一级站标准。镇级公共文化建设已建成“六个一”(一个达标文化站、一间戏院、一个体育场所、一个公园、一个广播电视站、一个艺术长廊)的标准;村级公共文化建设已建成“三个一”(一间图书室、一个灯光球场、一个有线广播室)的标准。2007年,我市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每间“农家书屋”配图书1500册及一批报刊、音像制品等标准,于2010年实现了全市282个行政村文化室的全覆盖。目前,全市已逐步形成三级联动、配合协调、齐抓共管的文化服务网络。
    为适应城乡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我市还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和送展览“四下乡”活动,每年平均送戏下乡35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农家书屋”工程送文化、科技、卫生等各类书籍到乡村近20万册,其中每个新建农村书屋送书1500册;每年送电影下乡160多场,观众达15万人次;每年免费送《增城市历史文物图片展》等各类爱国主义题材展览30多场到中小学巡展,满足了基层群众各类文化需求。增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