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迈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十一五”增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之十
本报记者 李意稳
“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支农、惠农、服务三农为落脚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力促都市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和谐稳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实现了农业发展迈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为增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能量。2009年,我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和2009年连续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生猪输出大县”。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优质粮食、蔬菜、畜牧、水产,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各项农业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助现代农业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农田标准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加快了对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农田和鱼塘进行标准化建设,投入农田标准化建设资金3.37亿元,建设标准化农田15.9万亩,占全市应建面积36.1万亩的44%(1999年以来累计投入农田标准化建设资金5.75亿元,建设标准化农田28.92万亩);投入鱼塘标准化建设资金0.28亿元,建设标准化鱼塘1万多亩,占全市应建面积3.7万亩的27%。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10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基地9个,100亩以上的荔枝、龙眼基地251个,100亩以上花卉苗木场42个,1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企业)28个,广州市十大蔬菜基地3个,400亩以上水产养殖基地8个,面积1200公顷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1个,总面积为1200亩的红树林公益生态区2个;新培育发展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由2005年的3家增加到2010年的9家,1家被定为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对象。
此外,我市建成或改建各类农贸市场37个,占地面积488.3亩,年交易量36.8万吨。其中,石滩、新塘等批发市场在珠三角地区具有相当影响力,吸引了邻近的从化市、博罗县、龙门县等地生产的果菜到此交易。
农业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
增城特色农产品成新标识
“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举办挂绿荔枝拍卖会、荔枝旅游文化节、增城菜心美食节、 “增城十宝”农特产评选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发掘了一大批传统名优农产品,创立了品牌。引导农业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增城迟菜心”、“挂绿” 牌丝米、“如丰”牌系列农副产品等高知名度品牌产品,成功打入了广州、深圳、东莞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和高级食府中。此外,全市213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认定面积达23万亩;28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制订了推广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现代化和产品标准化标准,其中广州市地方标准13个,国家标准1个等,并成功申报了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自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我市积极引导农民依托“增城十宝”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机服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工商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71家,成员人数5479人,经营面积5万多亩,带动农户2万多户。其中1家国家级(增城派潭民合凉粉草专业合作社)、3家省级(增城民联番木瓜专业合作社、增城派潭民合凉粉草专业合作社、增城市盛丰渔业专业合作社)、3家广州市级(增城民联番木瓜专业合作社、增城黄塘头菜专业合作社、增城市盛丰渔业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合作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12家合作社注册了农产品商标,培育了“阿朵”木瓜、“盛丰”渔业、“正果黄塘”头菜、“凤凰”仙草等农产品商标品牌。
及时发放各种惠农补贴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监管
“十一五”期间,我市发放农资综合直补、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种植业补贴资金共18291.7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良种补贴资金共1310.3万元;土地流转补贴122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420.4万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我市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对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的土地流出农户,给予每年每亩200元的财政补贴。到2010年,全市累计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4.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40.6万亩的38.4%。
目前,全市282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村账镇代管”;728个社实行了“社账镇(村)代管”;282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全市农村财务并已实行公开栏和互联网两种形式公开。在农村财务审计方面,近四年累计审计农村资金5.39亿元,累计查处违规资金1069.4万元,农村集体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初步建立健全了审计体系和审计工作规范。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我市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18.7亿元(不含土地和社级集体资产),比2005年增长43.3%,村级集体年总收入达到4.18亿元。其中,3个村集体总资产超亿元,8个超5000万元,25个超10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超1000万元的村有7个,超500万元的有17个。
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