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广东话

[复制链接]
506982797 发表于 2011-1-29 23: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拍拖

        男女谈恋爱,广东话就叫“拍拖”,不过,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花尾渡(这个“渡”字应该是“舟”旁,因打不出来,只有以“渡”代替),是二十世纪广东水路客运全盛时期的一种内河运输工具,船体硕大,“楼”高三层。上层为餐楼(一等客舱),中层名公舱(二等客舱),下层及船首均为货舱。花尾渡以其不设动力机舱为特点,由小火轮牵引前进,所以又叫“拖渡”。
  “拍拖”是花尾渡运行时的一种操作方法。试以广州为例,旧时内河船码头设在长堤一带,河面复杂,船艇很多。而花尾渡与小火轮之间的拖缆长达10丈,迂回靠泊无法操作,因此在出港启行时采取“拍拖”的办法:即两船并拢,中间用粗缆扣牢。两船一长一短,互相依偎,追波逐浪,有如情侣逛街。后来,这一航运用语——“拍拖”便演化成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代名词。
  恋爱的对象可称之为“拖友”(一般不面称),如果恋爱关系破裂了就叫“甩拖”。“甩”(读“拉一”拼音),在广州话里是脱开的意思。彻底完结又叫“斩缆”,即斩断了联结“火船仔”与花尾渡之间的缆绳,那当然是以后各分东西了。
  此外,婚姻关系(近年也指恋爱关系)破裂,广州话叫“掟煲”。“煲”即煮饭的锅,把煮饭的家伙都砸了,意味着不共同生活了。如果婚姻或恋爱关系出现裂痕,双方或某方采取措施加以弥补以维护关系,这叫什么呢?当然是“箍煲”啦!


埋单

  到酒楼饭馆吃饭,结帐时叫声“埋单”,许多外地人起初不解,继而学着如此,却改“埋单”作“买单”。其实,这是不对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只因他们不明白广州话“埋”的意思。有人说,埋就是“买”的转音,结帐付款,服务员把单子给你,这不正是“买单”吗?
  说来这是一种想当然。事实上,广州话的“埋”,有着许多与普通话不同的含义,其中之一是表示总合、结算的意思。例如,商店晚上结帐叫“埋数”,又叫“埋柜”;工程的收尾、事情的结束叫“埋尾”。顾客吃完饭叫“埋单”,又叫“睇数”。不过,如果单买一件东西结帐不必总合计算的话,通常就不叫埋单,而叫开单或者写单了。
  不过,广州话里也有“买单”一词,那大概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刚改革开放,物质匮乏,兴起不久的大型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组合音响等,香港的价钱要比内地便宜好多,于是很多广东人便托在香港的亲友购买,然而携带却很费事,精明的商人想出在香港付款,到广州凭收据提货的办法,这叫“香港买单,广州提货”。
  可见,“买单”与“埋单”其实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呢。



混吉
  “混吉”一词,在广东人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亦颇高,比如:
  做咗两个月,一分钱都冇,混吉咩!——这里“混吉”意为徒劳无功,瞎忙。
  要做就好好地做,咪喺度混吉!——这里“混吉”意为做事不认真、马虎塞责。
  你嚟混吉啊?——这里“混吉”就含有糊弄人的意思了。
  那么,“混吉”这一说法,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原来,过去一些小饭馆在客人光顾时,先免费奉上一碗清汤,然后再请客人点菜,以此招揽顾客。这碗“清”汤的内容如何,可想而知,大概只有一点点味道而已。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所以叫“空汤”。但广东人对“空”字是十分忌讳的,因为“空”与“凶”同音,于是凡“空”必改称“吉”,于是“空汤”就成了“吉汤”了。虽然“吉汤”没什么内容,但上面漂浮着的一些油星和一点肉味鲜味,对于那些生计无着的穷朋友来说,却仍然有着相当的吸引力。就算混不上饭吃,混碗“吉汤”也暖暖肚子吧。于是他们进入这些小饭馆大模大样地坐下,待“吉汤”奉上,一口气喝了,趁伙计不注意时溜之大吉。对于这种行为,店家也无可奈何,因为汤是免费的,只好骂一声“混吉”作罢。“混吉”就是这样来的。



茄哩啡
  “茄哩啡”,临时演员、无关重要的角色。然则,“茄哩啡”一词是怎样来的呢?
  有人认为是音译外来词,说是care free的音译,意为“无拘无束”。因为临时演员按天计酬,没有什么约束,所以就用care free来指称。另外也有人说它是kill the film的音译,意为“杀死胶卷”。因为临时演员演技比较差,拍片过程中不断重拍,浪费大量胶卷,所以称kill the film。不过,这两种说话似乎都稍欠说服力。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是上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界人士在拍电影时随口杜撰的。至于如何杜撰,一个说法是,当时临时演员的伙食多为“鲜茄牛肉饭”“咖喱鸡饭”,加一杯“咖啡”,于是便从这三样饭菜饮料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起来称呼这些临时演员。
  说法多多,暂无定论。



打斧头
  代人买东西或者为人办事而虚报价钱从中取利的行为,广州话叫做“打斧头”。
  为什么叫“打斧头”呢?确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这居然与程咬金有关。程咬金是隋唐间瓦岗寨的好汉,我们平时常说的一句熟语是“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却不知,“打斧头”原来也与他有关。只因程咬金惯用的武器是斧头,据说他所用板斧共有三十六度招式,所以广东人形容人使出浑身解数或用尽所有办法和手段,叫“三十六度板斧都出齐”;又据说程咬金迎敌往往有固定的三度招式,三招不胜便自气馁,所以形容人技术不高或仅有的一点本事叫“三道板斧”。
  言归正传,那么“打斧头”和从中取利有什么关系?别忘了,所谓“打斧头”者,“咬金”也。我们将“咬金”作侵吞金钱解释,这样不就很清楚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馒头 发表于 2011-1-29 23: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s: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