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番

[复制链接]
和谐增城 发表于 2011-1-25 10: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和谐增城 于 2011-1-25 10:53 编辑

昨日,市长叶牛平在增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规划了“十二五”努力的目标,并对今年的工作安排作了具体部署。

1.jpg

谈成绩

    经济质量和效益加快提升
     201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60.9亿元,增长20%,是2005年的2.81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4.2亿元,增长21.3%,是2005年的2.37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96.93亿元,增长22.4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9.41%,比2005年提高24.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产值575.97亿元,增长30.57%,增幅比全市高12.5个百分点,是2005年的3.4倍;全市完成税收收入106.64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7.45%,完成地方税收33.19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3.22%;其中增值税收入5.54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2.84亿元,分别增长16.81%和27.35%,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培育国家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19件、广州市著名商标39件,企业品牌经营意识明显增强。
    五年来先后依法关停167家水泥厂、97家洗漂印染企业、54家线路板厂、18家电镀厂、360家小锅炉企业、97家粘土砖瓦陶企业和200多家采石采矿场,查处和取缔无证照经营19943户,与2005年相比,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减排目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产业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增城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升了地区发展品牌,基本完成了汽车产业基地以北16平方公里的征地补偿,园区基础设施和高压电网线廊迁加快推进;江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化解了一批遗留问题,整合土地2536亩,完成了一环路延长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石滩镇确定了一园、一区、一带的发展格局,加强土地储备,其中研发创意产业园完成园区6300亩的征地工作,完成了园区至荔新公路连接道路以及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园区规划编制和招商工作;新塘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完成规划设计和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研究编制,加紧推进征地拆迁工作;荔城新城区国际旅游度假城进一步完善规划、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备工作,启动了村庄拆迁安置;中新、朱村围绕形成广汕路板块增长带也在积极谋划镇区、园区发展;北部三镇逐步形成白水寨、小楼人家、湖心岛三大核心景区,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加紧推进。
    五年来,全市引进优质项目182个,总投资580.54亿元,其中有6个产业项目列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总投资50亿元的北汽集团30万辆整车华南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广州江铜铜材40万吨铜杆线华南生产基地项目、中金数据华南数据中心、南方电网特高压国家工程实验检测中心等一批骨干生产力项目先后落户;博创机械、江河幕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运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广汽本田增城工厂24万辆整车产能扩建项目、广汽本田研发基地、广东科利亚农业联合收割机制造项目、人人乐华南物流商业配送中心、景东国际商业城、盛唐世纪广场、中新侨建新城、汇港商业城等一批新引进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五年来,投入农田标准化建设资金3.37亿元,建设标准化农田15.9万亩,培育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71家,着力培育3个万亩农业产业园,3个农产品获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城农产品享誉珠三角和港澳地区。五年来,旅游业逐步成长壮大,增城成为广东省旅游强市、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成为珠三角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产业园区载体和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将有力推动主体功能区的深化建设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2.jpg

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整体提升
    五年来,投入84亿元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改造了广汕公路增城段、荔新公路、增派公路、增正公路、新新公路、荔三公路、坪中公路、石新公路等8条141公里城市主干道路;对荔城中心城区、新塘城区以及中心镇镇区共66条107公里的市政道路进行改造,城镇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市域道路通达性明显提升;新建农村水泥公路580.9公里,改造50座农村公路桥梁,有效改进了城乡交通条件;配合广河、增从、北三环等高快速路规划建设,完成沿线征地、拆迁工作,并同步规划建设与市域道路相衔接的连接线,为实现北部绿色崛起创造条件。
    投入32.9亿元推进水环境治理,建成6大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和77条村庄110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以及322.34公里管道,完成了二龙河、水南涌流域、西福河等总长125.33公里的河涌综合治理任务,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7%,农村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3%,区域内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建成增江画廊、天然沙滩泳场、鹤之洲、荔湖万亩湿地公园等一批重要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了257.91公里绿道和21个绿道驿站,森林覆盖率达到55.38%,城区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到23.24平方米。全面实施公园化战略和城乡“清洁美”工程,加大城区以及农村改造建设和管理力度,投入2.85亿元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面貌有了显著改观;加大城乡违法建设查处力度,查处违法建设543宗、共21.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户外广告招牌3万多平方米,整治中心城区“六乱”9970宗。投资逾9亿元完成15项输变电工程,新投产8座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29.2万千伏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来,共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的财政资金108.74亿元,年均增长24.45%,财政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2005年的64.3%增加至2010年的73.28%,2010年直接发放到群众手中的民政、医疗、养老、住房、教育、就业等六大保障资金达到5.2亿元,发放各类农业补贴资金2.13亿元,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累计7842万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23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5.2%和103.82%,年均增长11.87%和15.3%。启动实施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全市新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2.9万人,6000多名镇办企业职工参加社保,10.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老年居民养老金和城镇居民、“三无”人员、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分别增加50元、70元、84元和160元;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达到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费用封顶线由2005年的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实施了80岁以上老人长寿保健金发放制度;构建大住房保障体系,建成808套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动迁安置房、外来工公寓等保障性住房13万平方米。构建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创建33个充分就业社区和19条充分就业村,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万人。
    五年来共投入50多亿元致力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3.33%,撤并了188所“麻雀学校”,新建和扩建学校51所,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增城籍学生12年免费教育,使我市学生享受免费教育的年限从9年增加到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22.92%跃升至2010年的36%,2010年高考上线率92.75%;扶助各类困难家庭学生26387人次,扶助金额1856.9万元,补助学生交通费等费用3014.5万元;安排1.7亿元于去年12月底前全面实现“两相当”,从今年起建立教师收入水平与公务员整体收入水平同步增长机制。加快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成中山大学博济医院、4家镇级医院建设以及127间卫生站标准化改造,积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专利申请量2026件,专利授权量1607件,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77.10%和130.23%。公共文化逐步实现城乡共享,以增城广场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中心区加快建设,增城图书馆建成使用,科技文化博物馆和增城歌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完成44个市镇文化广场建设以及镇街文化建设“六个一”、村(居)文化建设“三个一”工程,建设了320个覆盖农村的农村文化室。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连创佳绩,五年来增城籍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45项次,亚洲冠军31项次,全国冠军98项次,破超世界纪录11项次,连续19年获“广东省体育突出贡献奖”。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市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10.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43%和22%。加强信访、法律援助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政府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人口计生、武装及国防动员、“双拥”、科技、侨务外事、口岸、统计、民族宗教、保密、档案、方志、气象、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进步。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政情,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846件,办复率100%。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了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决策机制;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扎实推进政府大部制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由38个减为24个;积极推进新塘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落实简政强镇事权改革,5年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324项,审批事项总量精减52.8%。坚持先行先试,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促进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源配置、分类考核等新机制;推进了市、镇财政综合预算、政府投融资体制、土地征用拆迁补偿、闲置土地整合出让、“三旧”改造以及“三规合一”规划体制、城乡管理、综合执法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推动增城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加强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开展行风月月谈活动,加强对亚运筹办工作监督检查,实现了廉洁办亚运的目标。政府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说不足

    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增城毕竟还是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加大,水、土地、能源、大气排放等资源约束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工作力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北部三个山区镇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仍然比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比较低,教育、卫生、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仍然艰巨;科技、人才支撑较为薄弱,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不够,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低;社会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城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还不够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较大压力;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增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