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榄雕技艺如何传承

[复制链接]
科学发展 发表于 2011-1-6 10: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继无人、榄核紧缺……

增城榄雕技艺如何传承

1.jpg

如果榄雕技艺失传了,那将是多大的损失?(资料图片)

    记者 龙永辉
    榄核雕刻,简称榄雕,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塘是这门精妙的民间技艺的发源地。因为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尤以新塘的乌榄核大仁小,被视为最佳的榄雕材料。榄雕在新塘已流传300多年,在清代属贡品。清咸丰四年(1854年),新塘民间手工艺者湛菊生创作的榄核舫“赤壁游舫”最为有名。小小的榄核舫,舫中置一桌、3人围案而坐,旁边还蹲着一个书童煮茶,船后有船娘把舵,船的两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开合;船头的小链条也以榄核雕成,环环相扣,船底刻有《前赤壁赋》全文共537个字。
    一个小小的榄核在大师们的刀下,可以雕刻出结构复杂、线条流畅、动静结合、栩栩如生的图案和人物,其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但可惜的是由于经济效益低、原材料的紧缺,榄雕逐渐成为一门濒临失传的技艺。
增城榄雕艺人仅剩一位80岁老人
    今年80岁高龄的黄学文,出身于榄雕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榄雕艺术家。走进黄学文简陋的家中,大厅一旁摆着一张木质工作台,台面上摆着一些雕刻工具,一盏台灯,榄核则保存在大小不一的篮子里。从5岁起,黄学文就喜欢站在父亲身旁看着父亲雕刻榄核。解放后,黄学文继续从事雕刻工作,除榄雕外,还接下雕刻印章等工作。后来,增城组建艺雕厂,黄学文担任厂长。“在计划经济时代,所生产的榄雕全部交由工艺品出口公司出口,没有对内销售。由于榄雕是纯手工制作,产量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工艺品公司便不再与工厂合作,榄雕经济效益变差,逐渐走下坡路,师傅和学徒都下海各寻出路了。”
    尽管现在榄雕似乎已经“过时”,但黄学文手中的刻刀一刻也没停下来,榄雕,仍然是他退休生活的主要旋律。“虽然榄雕的销路非常窄,只是经朋友介绍熟人购买,基本上是入不敷出,退休金也搭进去不少,但这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黄学文说。
     由于师傅学徒的纷纷转行,在增城,目前也仅剩下黄学文一人从事榄雕技艺。增城市作协副主席、新塘群众文化基金会理事长湛汝松解释榄雕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原因说:“榄雕对学徒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其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美术基础。此外,榄雕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没有专业销售渠道,经济收入低,年轻人都不愿意学。”
    为了不让榄雕技艺失传,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大力宣传推广增城榄雕,并将帮助黄学文老人家物色合适人选继承手艺,力将增城榄雕技艺传承下去。
榄雕面临无榄可雕
    “对于榄雕而言,榄核越大越好。”黄学文说,“现在榄核非常缺乏,通常要花费好大力气才能找到一些,而且体型都较小。”黄学文拿出两个珍藏了30多年、长约5厘米的榄核,与其妻子最近找到的榄核对比,体型明显相差1—2厘米。“尽管这两个榄核不算很大,也有人登门高价购买,但我始终不愿意卖,因为现在真的很难再找到这样的榄核。”黄学文叹息道。
    为帮助丈夫寻找榄核,黄学文的妻子一有空闲时间,就往各个村落跑,不时向村民打听是否收藏有榄核。“很多时候都是吃闭门羹,主要是一般人都不会收藏有榄核,有时问得多了,村民还嫌我烦,摇头挥手叫我赶紧离开。”黄学文的妻子指着一些只有2—3厘米长的榄核说,“就是这些小榄核,还是我的儿子拜托同学,同学再拜托自己朋友才找到的。”增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6 显示全部楼层
伟纯 发表于 2011-1-7 07: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利可图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ZC_尕亮 发表于 2011-1-7 01: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3楼见解果然犀利。。。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吹水佬 发表于 2011-1-6 16: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真逗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你写诗 发表于 2011-1-6 14: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依加D处女,都差唔多“失传”啦[s:11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夏日 发表于 2011-1-6 12: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利可图,当然就无人去学了。
如果一个榄雕随便都卖1千几百,又有人买。
D人排住队去学。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Ze/---Dison--- 发表于 2015-7-17 21: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才复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