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赵瑛 通讯员 赵江洪)12月16至17日,在泸西县招商局的牵线搭桥下,广州增城市新塘济困扶助协会一行28人在协会会长阮然彪的率领下,来到泸西向阳乡和永宁乡贫困山区送温暖、献爱心,帮助这里的贫困学生。阮然彪说:我们要让受帮助的人懂得孝敬父母、尊重教师,将来把“爱心”传递下去。
救助山色村的学生
12月16日,广东省增城济困扶助协会28人从广州乘飞机到昆明,立即乘客车到泸西,顾不上旅途的辛苦和劳累,直奔向阳乡沙马村委会贫困村子——山色村。
山色村距离乡9公里多,有92户人家,近400人。当地村民以种玉米、马铃薯为主,人均年收入600多元。山村教学楼因建盖年代久,加之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村民在温饱线下挣扎,难以修缮,早已成为教学危房。今年雨季,教学楼被雨水冲刷浸蚀,变得破烂不堪,难以实施教学,52名学生搬到村里建盖养羊的简易房里上课。
当新塘济困扶助协会一行来到山色村,看到这里的简易教学设施和贫困学生时,纷纷伸出援助的手。会长阮然彪及协会人员现场为52名贫困学生发放书包、学习用具和现金近400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并表示将尽快捐款为山色村建教学楼,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会长阮然彪说,他们协会是由当地居民组成的民间慈善机构,他们期望通过帮助贫困山区学生实现学习的梦想,学好知识,长大后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延伸爱心。
25万元的爱心捐赠
12月17日,广东省增城济困扶助协会28人又风尘仆仆的来到永宁乡平困山区阿峨村委会阿峨小学。
阿峨村委会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22公里,整个村委会辖15个村小组3685人。世居汉、彝、苗、壮4种少数民族。该村民委员会地理环境偏僻,民族杂居、信息闭塞、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阿峨小学是该村委会的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始建于1963年,至今已有47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山区寄宿制小学,占地面积33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88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4人,有6个年级,15个教学班365名学生,该校担负着阿峨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教学任务。
今年以来,由于受到百年不遇自然干旱的影响,阿峨小学上世纪80年代建盖的学生宿舍楼发生墙体倾斜、屋面开裂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全校师生的安全,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因此,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决定为阿峨小学建盖1幢3层648.84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据测算,重建阿峨小学学生宿舍楼预计投资近90万元。乡党委、政府虽经多方努力,积极争取,为阿峨小学学生宿舍楼的重建筹集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广东省增城市新塘济困扶助协会会长阮然彪得知此事后,心系边疆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毅然动员和号召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扶贫济困协会的各位会员慷慨解囊,决定为解决学生宿舍楼重建捐赠资金25万元。
在阿峨小学学生宿舍楼重建奠基仪式上,阮然彪代表广东省增城市新塘协会扶助协会作捐赠发言,并亲手把25万元捐款交给永宁乡阿峨小学学生宿舍重建领导小组代表、乡党委书记平原。
细脖子村的“甘泉行动”水窖
广东省增城市新塘济困扶助协会一行28人在阿峨小学学生宿舍楼重建奠基仪式结束后,又不辞辛苦的翻山越岭,来到大山深处的细脖子村,看望乡亲和了解当地水窖的建设情况。
细脖子村处于永宁乡最边远的山区,居住着47户苗族居民,靠种植玉米和小麦生活。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吃水成为村子的老大难。今年6月,广东省增城市新塘济困扶助协会向细脖子村捐款10.2万元,帮助细脖子村村民建水窖,解决吃水困难。
据当地村民张海荣说,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关怀及各界朋友的帮助下,投入资金,保证每家每户至少建一个水窖,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吃水困难。“吃水不忘挖井人”,每个水窖都标注了投资建设的单位和投资者,广东省增城市新塘济困扶助协会捐款帮助建设的水窖叫“甘泉行动”水窖。
乡党委书记平原说,细脖子村和相邻的大山村共70多户贫困村民,每个水窖的建设由于交通条件制约,运材料的费用比材料费还高,老百姓建一口水窖较为困难。乡党委政府为解决当地群众的吃水困难,想方设法的筹集资金,即县级单位出点,乡政府出点,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点,共同努力,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吃水困难。广东省增城市新塘济困扶助协会捐款,都分到了建水窖的百姓手里,每笔钱都清清楚楚做好记录。我们感谢他们,也将永远的记住他们,教育孩子长大后要把这种“爱心”传下去。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