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祠堂一般都是三进的,但是增城市有关部门在开发白水寨风景区的过程中,却在增城市北部山区的派潭镇,发现了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七进大祠堂。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熊姓人家祠堂,在清朝咸丰年间还曾经得到过皇帝御赐的牌匾。据悉,这是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七进的古代建筑。而在该祠堂的周边村庄,有关部门还发现了包括石达开祖屋等在内的一大批同样属于客家建筑风格的围龙屋。
咸丰皇帝御赐牌匾
5月22日,记者来到派潭镇腊田布村进行采访,一进村口,就看见了占地上万平方米、呈正方形的大祠堂。祠堂的门楼上面题写着“熊氏宗祠”的牌匾。据当地村民介绍,祠堂正门的屋檐下原先挂有一块清朝咸丰皇帝御赐的牌匾,从右到左竖着分为三行,写着“咸丰八年奉”、“旨赏戴蓝翎”和“臣熊朝兴承”的字样。但是从很早以前开始,这块皇帝御赐的牌匾就被村里的族人藏了起来,一般不向外人出示。祠堂正门两边贴有对联,据说熊氏家族中若有新人举行婚礼,就会在此拜礼。
在祠堂外的晒谷场上,北边靠着祠堂的地上竖着10个长方形的石碑,大约有150厘米高,其中一个上面还写着“××恩科进士”的字样。据介绍,这是清朝时这里的熊家族人考中了进士或举人后,回到村里,向祖先的牌位报喜留下的标志,他们在上面升旗庆贺,文物考古工作人员称之为“旗杆夹”
据熊氏家族一位80多岁的阿婆介绍,熊氏的祖先可追溯到南宋末年至元初,他们在此地开拓建房居住。在明代,熊氏家族出了一名将军,于是就在腊田布建祠堂,传到现在已经有29代了。在清朝时期,熊氏族人中出过不少文官武将,于是不断地有人扩建家族建房。目前,熊氏家族已达8000多人,但只有200多人在此居住,其余的都陆续迁到外面了,其中一部分迁至腊田布村附近的村庄盖新房,还有不少人到海外闯天下。对此,增城的文物专家表示,熊氏家族的祖先是否曾经做过将军,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该祠堂的部分建筑是明代所建、大部分是清代所建则是事实,而且这也是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七进规模的古建筑。
石达开祖屋在派潭?
有关部门发现的另外一座客家围龙屋式建筑,位于派潭镇河大塘村,相传还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祖屋。
始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河大塘围龙屋,建在0.4~0.8米高的坑石台基上,中间部分为“三堂二横式”的祠堂,宽18米,深18米,头进9间屋,后进5间屋,头进有三道门,两侧有长廊通后进。后进正中是上堂厅,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厅为议事聚会、宴会场所,下堂厅为婚丧礼仪时乐手和轿夫席位。祠堂有小门通出围龙屋前娥眉月形鹅卵石铺砌的石巷。石巷后由19间扇形环屋接龙成半圆形“围龙”,屋内外檐绘有象征着“龙的传人”的传统图案。后山半圆形的“屋脊头”与屋前半圆形的池塘,山阳水阴,合二为一,象征太极融阴阳为一体的圆融和合。
河大塘村600人全为石姓
河大塘村目前人口为600多人,全为石姓。村里的老人说,据祖辈流传,太平天国运动领袖之一石达开是河大塘人。石达开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不幸早故,9岁那年,他跟随一位广西来的石姓族叔拉风箱打铁补锅到了广西贵县,后被当地的财主石昌辉收为养子。多年以后,他在贵县参加了太平军,英勇善战,最后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之一。目前,在河大塘还残存有石达开族人被清兵诛九族后留下的断墙破垣遗址。在密石村一个山坳的石达开高祖母何氏坟墓前,也留有被清军“下条石”、“断龙脉”的痕迹。
交通信息
距增城市中心28公里,南面有增派(增城至派潭)二级公路,西面有派从(派潭至从化)二级公路,北面的温南公路穿境而过,镇内还有派正公路和派高公路,可通过增城或从化转入省内交通网。根据广州市的有关规划,正在规划建设的增从高速(增城至从化)也将在我镇境内穿过,将进一步改善我镇的交通条件。
增城——派潭,最早6:40有车,10分钟一班,19:10最后一班,票价7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