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帖教同学骂母校 老师称网络表达须宽容

[复制链接]
大自然 发表于 2010-12-6 11: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的广西大学有点不平静,前有商业服务点起火,接着部分学生宿舍经常性停电。对于这些,受到牵连的学生积蓄了大量想说的话。12月2日,该校一校园论坛出现一篇名为《手把手教你怎样骂学校,想学习的请速进》的帖子,试图将“骂学校”上升为老生的“经验之谈”。学生发帖教同学骂母校,在该校的论坛里,这可是头一遭。

事件:学生发帖教如何骂母校

作者在网帖开头给“网骂”下了一定义,即“指在论坛以发帖形式表达不满、委屈,以博取网友同情,借以释放负面情绪,而非真正骂街”。随后,作者分3段传授学校里哪些组成部门“是可以骂的”,哪些又是不能惹的以及如何开骂。

“可被骂的”部分包括:各食堂和校内商铺,学生组织,后勤部门以及低素质同学。作者认为,可给其“送上”骂声,是因为“这些都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挨骂对象”。

而因关涉到入党和发帖机会,以及“并非直接涉及学生事务”,作者又把“学校党委及其下属部门,校长办公室及其下属部门,网站管理人员”归为“不可骂“之列。

既然名为手把手教授,那如何骂应是重点。作者总结了3条,首先“要有理有据,骂是为了解决问题”;其次“言语不能太偏激,得注意素质”;最后须“学会幽默,用风趣语言来表达”。

此外,在文后作者还附上了一篇名为《武大校长欢迎学生骂学校 要求有关部门不要删帖》的文章。文章指出,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均喜欢看校园论坛。对于学生的网络表达,前者要求“只要骂得对,学生在网上骂学校,有关部门不要删帖子”,后者则直接在论坛回复学生提问。

如此一篇帖甫一现身,便引来不少同学侧目,大家纷纷跟帖留言,所呈现的意见也不尽一致。名为“小煌南宫”网友认为,学校确存有不合理之处,作为学生,向学校提意见值得提倡。但谁能保证,他们在网上提问题时不夹杂个人情绪,加大事实的严重性?网友“没有明天的浪子”说:“我也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但西大是我母校,所以我不骂。”不过站出来挺帖子的也不少。他们认为这是同学们的呼声,所以“好帖必须顶上”。

对话:“如果有了问题,应就事论事”

那此文作者到底是何许人也?在校期间,他又经历了哪些不愉快,促使他发帖教自己的同学把炮口对准母校。

12月2日晚10时,笔者找到该文作者“淡香如茶”。通过QQ,笔者与他进行了一番对话。

笔者:你在西大读书?

淡香如茶:是啊。我在读研。

笔者:是什么促使你写这个?因为大学期间发帖子帮你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吗?

淡香如茶:不是。我发此帖的目的是帮助或者说是规范网友的发帖行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疏导。

笔者:但主题还是骂!

淡香如茶:这个帖的标题,起了个很雷人的名字,目的是吸引眼球,实际上并不是教大家怎样骂以及骂的技巧,而是怎样利用网络正确疏导自己的情绪,以理性的思维来规范发帖,还有,对于学习、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怎么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

笔者:这些建议是你自己的经验吗?

淡香如茶:有些是。比如在生活中常会遇到与商贩、楼栋管理人员的摩擦,很多情况,没必要将矛盾上升到一定高度。

笔者:管理和楼管问题最多,如果有关键性问题就直接投诉,学校一般对投诉是很重视的,投诉一个,马上处理一个,让他们出去找工作去,这对管理人员来说,是否有点残酷?

淡香如茶:管理人员,尤其是楼管,基本上都是临时聘过来的,学校对于这些人员是有一定要求的。

笔者:在帖子里,你似乎在建议同学避免对学校主要部门直接“开骂”?

淡香如茶:学校主要部门并不与学生直接接触,本人认为,如果有了问题,应就事论事,不要涉及到学校主要部门。

笔者:通过发帖,你觉得收到效果了吗?

淡香如茶:不清楚,应该有一定效果。

笔者:那你担心一部分同学看了帖子后,学着有不满的地方就对学校开骂吗?

淡香如茶:这个不会,看了帖子后,应该更理性,更注意自身素质和形象了。

老师:学生网上开骂为“非主流”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有类似经历的同学不在少数。遇上菜价上涨、校园宿舍停电、自习室紧缺等不顺心事,这些同学均会以发帖或修改线上状态来表达对校方的不满。

大四的唐同学就做过。“我总觉得,饭菜什么的越来越少了,而且又难吃,收费又贵”。为此,她在一校园论坛发帖“痛陈”,希望能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注意,“最后还是石沉大海”。

唐总结道,自己骂骂是没有什么用的,更多也是出气而已。假如同学们能因帖子团结起来的话,或许还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被建议到,大声吼叫或静坐能有效排解心中闷气。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逐渐将怨气撒在了网络上。

不过,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教研室薛强老师认为,学生在网上给学校提意见的同时,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公共空间”,而这个公共空间关涉到学校的公共事务。

他相信学生上网开骂只是极少数现象,虽有可能夹杂一定程度的“网络暴力”,但终无法形成主流舆论。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杜骏飞与薛强的观点类似。对于有点过激的网络表达,他在接受笔者微博采访时表示,这些能代表大学生的民意,但只是一部分民意。而此前,他提出过这样的论述,“在网上,并不是所有网民都会积极发表意见,网上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网上的活跃发言者不一定是网民中最深思熟虑的成员”。

学校:对可以解答的会及时回复

即便普遍的网络表达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意,但这不表示,学校管理部门可对此不加理会,甚至视而不见。杜骏飞教授就建议,学生在网上的陈情可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一个参考。

12月3日上午10时,广西大学宣传部宣传科高老师对此作出回应。她说,学校有专人负责浏览校内的学生论坛,对可以解答的问题会及时回复,最重要的是,相关管理部门会将表达中合理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材料后,每周向学校领导汇报。

依据她的表述,关注学生们的网络表达,学校不仅可了解同学们的诉求,还应视之为规范管理制度、改善管理手段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时高老师认为,由于所处立场不同,同学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或不尽很全面,这样一来,学校对一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令所有同学满意,也是情有可原的。她希望同学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南国早报   蒋文跃  蒋菁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