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文学] 增城,昆仑仙山之城(来于新浪网友“荔乡人”博客)

[复制链接]
二月の花 发表于 2010-11-27 17: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二月の花 于 2010-11-27 17:27 编辑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增城。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各地游客来到增城,导游如此介绍增城地名的由来。
   不但导游如此介绍增城,增城各主要媒体同样如此介绍增城,增城地名由来之一的“加城说”近年来成为主流之说。
   现今关于增城地名的由来有三说:“神话说”、“增江说”和“加城说”。
   对增城历史非常熟悉并担任《 增城县志》副主编的王一洲老先生对三说中的“加城说”表示质疑。
   “加城说”源于宣统《增城县志》舆地下记:“《永乐志》云‘南海郡前统县六,今增为七,故名增城’。”《永乐志》如今已佚,其说法依据巳无从查考。永乐年号为1403-1424年,距增城建县一千多年。王老先生在《文史小语:增城几说》对《永乐志》的记载表示疑惑:“《永乐志》成书,距增城建县一千多年,其有何根据并没有说明。”除失传的《永乐志》外,“加城说”再找不到其它史料依据。因此,王老先生在《增城县名由来和县城变迁》中说:“历代建县取名,都是一件大事,通常由地方官吏提出,逐层上报,经朝廷审议批准。怎能说增加一城,就叫增城这样马虎?故此说存疑较大。”
   史料记载增城地名由来最多的是“神话说”。
   唐代《元和郡县志》书成于元和八年(813年),《元和郡县志》岭南道广州下记:“增城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
   明嘉靖《增城县志》说:“或以《楚问》增城九重,故名。”
   《永乐大典》是我国明朝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二年(1404年)编成。《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千九百六收录关于增城沿革县名由来的志书记载如下: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汉以番禺县地析置此县,因昆仑山有阆风增城,故名。属南海郡。晋宋齐并因之。隋初置东莞郡,后罢。宋开宝五年罢县,六年复置。元仍其旧。本朝因之。”
   《图经志》:“秦本番禺地,属南海郡。后汉建安六年始置增城县,县命名以昆仑山有阆风增城,又云地有增江。宋开宝五年,废县,入东莞。六年复立本县。”
   《南海志》:“……后汉建安六年置,故后汉志南海郡下有增城县。……或云县之命名,以昆仑山有阆风增城故名。亦谓有增江云。宋开宝五年废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因之。”


                              昆仑山仙境
  
   历史学博士华林甫先生著有《中国地名学史考论》一书,对中国古代如何起地名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古代地名命名“取其嘉名”的观念从秦朝已经开始,汉魏时代,“嘉名”的使用已逐渐增多。增城是在后汉建安六年建县,故增城一名正是“取其嘉名”原则的运用。
   华博士在书中恰好以增城为例加以阐释:
  
   “嘉名”也叫“美名”,《战国策》中已有“美名”一词,汉刘歆《西京杂记》、西晋潘岳《西征赋》也有“美名”的说法。不过“美名”运用到地名上大概较迟。《元和郡县志》卷四乌水:“初,统万城成,(赫连)勃勃下书曰:‘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统万’为名’。”《元和郡县志》卷一七恒州:“(北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元和郡县志》卷三四广州增城县:“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可见地名“美名”之说大约起始于汉魏时期。”南宋的王观国尝云:“古人建立州县,或由山名,或因水名,或因事迹而为之名,非此三者而以意创立,则必取美名”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0泉州•景物:“锦田山,在惠安县,旧经云:上有豪民,居山下,开腴田万顷,故有美名焉”。则知南宋时地名“美名”之说已很常见。
   
   华博士认为隋唐时期的地名学著作《元和郡县志》最早完整地总结了年号地名的命名原则,故《元和郡县志》关于增城县名来源的说法是足够权威的。上文提到了古人建立州县定名的规则,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州县定名还是很严格的,并非无章法可循。古人对于州县分立,或者以该州县所在的名山定名,或者以该州县所在的江河定名,或者又以该州县曾发生的有纪念价值的事迹定名;如果不以山、水、事迹定名,则必须取一个美好的各字。以此观增城地名由来,“神话说”因美名,“增江说”因水名,“加城说”与山名、水名和事迹都无关,更非美名。并且古代州县分立,即今天的行政区域调整,非独增城一宗,起名何至于如此草率。增城,就是增加一城之说,有后人望文生义之嫌。难怪王一洲老先生质疑“加城说”,质疑的理由一是史料依据不足,二是如此起名实属马虎得不合情理,也就是不合前述的州县定名规则。
   因此,“加城说”本不足信。王老先生在《增城县名由来和县城变迁》一文中也认为:“ 神话是极其富于想象力的,汉代南方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到处都是原始森林,云雾缭绕,许多地方充满神秘感,用神话中的地名作为县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神秘的西王母

   “增城、盖取美名也。”增城为何是美名?因为昆仑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山,增城则是仙山之城。
   昆仑山又名昆仑丘,昆仑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中国道教奉昆仑山为神仙所居的仙山。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中极富神奇色彩。相传昆仑山方圆数百里,高插云表,雄峻巍峨,是“天帝的下都”,众神的乐园。神话中的昆仑山处于大地中心,人类环绕在它的周围,神仙居住于其上。这里有西王母的瑶池,有许多美丽的玉石,千奇百怪的神兽和神树。昆仑山既是中国的神话之山,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端。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是“神圣”之境,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富有想像力且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昆仑山在中国的神话与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昆仑山西王母

     昆仑山神话起源很古,在先秦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穆天子传》卷二有 “戊午,……天子(指周穆王)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等记载。《竹书纪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特别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所著《楚辞》中,多处引用昆仑山神话,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其《离骚》有“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县圃”;“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之句。《九歌•河伯》云:“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天问》云:“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九章•涉江》云:“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山海经》之《西次三经》《大荒西经》《海内西经》等,更对昆仑山的位置、形貌、景物等作了详细形象的描述。至汉代,《史记》《尔雅》都曾记述昆仑山。《淮南子》及《河图》等书对昆仑山的描绘更多。昆仑山神话至秦汉时已经流传很广,后来,魏晋南北朝所出之《博物志》、《拾遗记》、《神异经》、《十洲记》,以及道书《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洞真太霄隐书》等,又对之增饰,使昆仑山神话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成为自成体系和瑰丽多姿的中国神话传说。
   《尔雅》、《淮南子》、《水经注》等书都说昆仑之虚有三级:增城九重、昆仑县圃、阆风。


                              昆仑山增城
   

昆仑仙瑶池
   
   增城九重是最上一级。《天问》、《地形训》等古籍皆言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水经注》引《崑崙说》则言昆仑山最高一层名曰层城,一名天庭。“层城”,即“增城”。增、层,古皆从曾声。《说文》:“层,重屋也。”《海内西经》及《地形训》对昆仑山上的城郭建筑描述得非常详细。《地形训》言昆仑山上有倾(琼)宫、旋(琁)室。《河图始开图》、《河图括地象》言上面有“五城十二楼”、“八十城布绕之”。再看《淮南子》的描述:昆仑山“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百里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地形训》认为此级“乃维上天,是为太帝之居”。《水经注》卷一曰:“昆仑之山三;……上曰层城(即增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也就是说,增城是建筑在昆仑山上的由多座城池组成的城市群。因其依山势而建,自山下往上望去,层层累累、重重叠叠,故名曰“增(层)城”。并且增城耸入云霄,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神话中传说有开明兽陆吾镇守昆仑增城。古人认为司掌昆仑增城的神是开明兽陆吾,也就是肩吾,是一个长着九个人头的虎身神,是昆仑增城的执掌者和庇护者。这个形象在汉墓中发掘出来的汉画像石上很常见,是祥瑞之兽。


开明兽
                    
   昆仑县圃是中间一级。《地形训》和《崑崙说》等书说县圃是昆仑的第二级,后者做“玄圃”,玄应是县之音假。县是古悬字;圃本义是种菜的园子,《说文》:“所以种菜曰圃”,故《地形训》亦称之为“疏(蔬)圃”。在昆仑山神话中,昆仑县圃是指悬在空中的花圃园林。


昆仑县圃
   
   阆风是最下一级。《地形训》说昆仑虚最下面一层,名凉风之山,《穆天子传》注引作“阆风”,《离骚》也作“阆风”。阆、凉音近而假。《说文》:“阆,门高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注引《字林》曰:“阆,高貌”,“阆风”可理解为“高风”。《离骚》中说济白水即登阆风,由此可见昆仑第一级名为“阆风”。“阆风”,或言昆仑之高大而多风;或与增城有关,因为阆的本义是“门高”,指增城高大的城门。
   
昆仑山阆风

   不妨想像一下:在茫茫的天地中央,屹立着巍峨的直冲云霄的昆仑山。穿过昆仑山山下高大雄伟的城门,便进入漫无边际的仙家园林。这里生长着无数的仙草神树,奔跑着无数的珍禽异兽。往上望去,缤纷烂漫的鲜花覆盖了山顶悬崖,如空中花园一般。在空中花园之上的便是一层叠一层的神仙之城——增城。增城有九重之高,彩云绕城而过,宛若天空之城。众多天仙在此舞剑修身,无数神人到此论道休闲;连天帝也将家搬到这里,因为这里是增城,也是天庭。
   增城,如此美丽的地方,如此美好的名字,增城先贤湛若水(1466-1560)对此甚感自豪。作为明朝大臣湛若水出访安南(今越南),回来后写下《交南赋》呈报给正德皇帝。当中写到出访时向交南王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曰中华之子族兮,家增城之九重,从帝游之玄圃兮,闲逍遥之阆风。”文中增城九重、玄圃和阆风昆仑三级仙境全部提到,湛若水认为自己的家乡就是昆仑仙城。从中可以看到,湛若水认可增城之名是由昆仑神话中得来。
   综上所述,“神话说”依据最为充分,符合“取其嘉名”的古代州县分立定名规则;并且“神话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退一步说,即使“加城说”可信,三说并立,我们也没有理由采用毫无历史文化内涵和美感的“加城说”。若采纳“加城说”,增城之名将与我国古代丰富瑰丽的昆仑神话文化断绝关联,再不能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进行历史的连接,湛若水引以为荣的“增城九重”将与我们毫无关系。
   今年8月21日在青海省举行的首届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就以昆仑神话在东方古典神话中的重要位置、文化价值、深远影响和传播意义等学术性课题展开了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文明古国的象征,作为中国古典神话主体的昆仑神话是非常神圣的。所谓神圣,就是昆仑神话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且源远流长,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昆仑神话无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中华文化的繁荣光大,无不与昆仑神话有着直接的关联。昆仑神话是昆仑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千古不灭的灵魂,是我们文明历史巍巍高耸的象征。
   增城是全国唯一以昆仑仙境得名的城市,也就是说,增城有幸受到了昆仑文化的影响,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在增城飞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重新审视增城地名“神话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昆仑文化作为增城的传统文化,擦亮“昆仑仙城”这一增城形象的品牌。
   从今以后,希望听到导游这样介绍增城地名的由来:“各位游客,欢迎来到增城。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增城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国古代昆仑神话。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意思说增城是昆仑山上层层叠叠的仙城,有九重之高,县名‘增城’由此得来。”


昆仑胜景
(图片引自网上,在此表示感谢。)

4ac04319g8f44cb1b8693&690.jpg
4ac04319g8f44d6493ed5&690.jpg
4ac04319g8f79f2d30c74&690.jpg
4ac04319g8f79f8c6cef8&690.jpg
4ac04319g8f451106609b&690.jpg
4ac04319g8fa7d6f66efa&690.jpg
4ac04319g74ba14d25ac4&690.jpg
4ac04319g74bc5181abf4&69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有病的duck 发表于 2010-11-28 11: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增城地名源远流长。真系唔讲都唔知,原来仲有甘多学问。辛苦楼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