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78年全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露丝诞生。
|
 | 爱德华兹的黄金搭档(右)斯特普托,他于1988年病逝无缘于爱德华兹分享2010年姗姗来迟的诺贝尔医学奖。
|
|
| | 误读一:试管婴儿是在试管中全程培育的“怪物”
| 很多人对试管婴儿的第一印象是这种一种在试管中培养出来的婴儿,但实际并非如此。“试管婴儿”是一种技术,即“体外受精联合胚胎转移”技术。孕育婴儿的关键步骤——卵子与精子结合——在体外器皿里完成。由于早期体外受精实验经常使用试管,这项技术就有了这么个颇为科幻的俗称。受精完成、胚胎开始发育之后要被移植到母体子宫中继续生长直到出生。最初,爱德华兹与他的搭档斯特普托用激素刺激不育女性的卵巢,提取出处于合适发育阶段的卵子,成功进行体外受精,并使受精卵突破了1次分裂的局限,发育成8个细胞的早期胚胎。最初的尝试困难非常多,他们面临着缺乏卵子和资金支持的困境。许多渴望生孩子的不孕女性提供卵子供他们试验,其中一位叫做莱斯莉·布朗,她因为输卵管异常而不能自然受孕。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提取她的卵子,在培养液中与她丈夫约翰·布朗的精子结合,发育成8个细胞的胚胎,然后植回莱斯莉体内。所有这些努力在1978年7月25日23时47分诞下耀眼的成果:一个体重2700克的健康女婴,世界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不明真相的公众还以为,小布朗是从小盛在一个大玻璃杯里长大的。
| 误读二:试管婴儿先天性异常比率大于自然受孕婴儿
| 试管婴儿出生之后是否出现先天性异常或畸形等健康问题的比例就比普通婴儿大?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辅助生殖科技工作者。其实,澳大利亚、芬兰、英国在2001年和2002年对于试管婴儿先天性异常的报告中发现,利用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小孩,先天性的异常比率(或危险性)等于或略大于一般自然受孕生下的小孩。试管婴儿发生各类并发症、先天畸形及本身日后不育不孕等危险相对较大,然而英国《每日电讯报》今年7月19日报道,美国《小儿科》杂志最新刊登瑞典一项大规模研究首次发现,“试管婴儿”(IVF)早期罹患癌症的危险比正常儿童高42%。这些癌症包括:白血病、眼睛和神经系统肿瘤、实体肿瘤和6例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排除良性肿瘤的可能,试管婴儿的癌症发病率也仍然高出34%。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将矛头单纯地指向“试管婴儿”这项技术。研究人员表示,试管婴儿癌症发病率较高与(人工受精)IVF过程本身无关,而更可能时跟不孕妇女有关,确切说是与不育不孕本身或早产、出生体重低等出生并发症息息相关。也许我们可以理解,本身这些试管婴儿的母亲在生殖方面的疾病(即不孕副作用)就导致了婴儿在孕育和出生后更容易有健康风险,这并非技术层面的原因导致。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普通受孕婴儿相比,试管婴儿在3岁之后其癌症危险会呈下降趋势。
| 对于人们关心的试管婴儿的安全性和发育问题,中国试管婴儿技术奠基人张丽珠说:“早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经过追踪访问,发现试管婴儿的发育和自然受孕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而曾在中科院动物所从事人类及动物胚胎学研究和临床、现在美国从事试管研究、著有《迎接试管婴儿新时代》的王维华教授介绍,世界范围的研究表明,试管婴儿其畸形的危险并不比正常分娩出生的婴儿畸形的危险性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