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年代的年轻人,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学习,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颇受争议的80后已步入社会,他们其中一部分人成长为教师队伍的主力。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集全家宠爱于一身;90后会写只有他们族群会懂会念的火星文。80后与90后以师生关系相遇,不少人认为恰如火星撞上金星,80后老师和90后学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中学
求同存异是彼此相处之道
“妈,晚上我和老师吃夜宵,晚点回来。”这是正读高三的90后学生小陈给母亲的留言条。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美术老师是一名80后教师,虽然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常常会参与学生聚会,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俨然朋友一样亲近。其实这是90后学生与80后老师之间“新型师生关系”一个缩影。
在课余时间,我市高级中学的80后政治老师黄光明除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问,还喜欢跟学生聊聊世界杯、NBA、动漫资讯,甚至新款手机和网游,学生们也喜欢围着老师聊自己的爱好。
黄光明认为,由于90后学生所处的年代,生活条件优越了,相对缺乏的是忧患意识和实干精神,但他们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追求自由、个性张扬的独有气质。要更加接近这群90后的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也要懂得给他们空间,让师生各自的思想在相互触碰中求同存异。
高二的90后学生邹穗文表示,其实80后的老师也是爱玩的年轻人,他们喜欢寓娱乐于教学,让师生关系更亲近。“我们在课堂上都把老师当成老师,但课后老师就变成了我们无话不谈的朋友。”邹穗文说。
网络成为彼此沟通桥梁
在这个网络时代,网络成为了80后老师与90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师生之间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高中生物科80后教师李元元告诉记者,在她的QQ空间里,给她留言的大部分是学生,学生们常常关注着自己的心情动态。“比如有一节课,我讲的不够生动,同学们会安慰我,总是给我鼓励。”李元元说。不过令她担忧的是,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充斥心智尚欠成熟学生的思想,导致有些学生会自认为很了解这个社会,但强硬的“禁网措施”会令学生反感。她说,所以平时善于向学生推荐有益的网页,学生在老师推荐的网页里看到有用的信息,会主动给老师反馈、交流,彼此之间就有了相同的话题。
互动互爱拉近彼此距离
对于学生早恋、沉迷网络这些教育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黄光明认为,假如老师采取“硬手段”去解决问题,效果只会适得其反,适当用“软手段”引导,学生反而容易接受。黄光明笑言:“90后学生‘人小鬼大’,知道我还没找到合适的对象,常常大胆地问候我的终身大事。”他表示,这是80后不敢在老师面前提的问题,现在却成了90后学生关心老师的一种方式,这样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于学生的这种关心方式,黄光明没有只是跟学生开玩笑,而是抓住机会,认真地跟学生讲述了一些道德、伦理方面的道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价值观。
80后老师的教育方式,90后学生还是相当接受。高二90后学生列丽明说,自己有心事的时候,对着父母总是难以启齿。然而,对着老师,尤其是80后的老师,也许是因为年纪相近,他们很容易就理解到学生心理,因此有什么事情都喜欢跟老师说。
李元元说,90后的高中生思想上相对比较早熟,懂得什么叫责任感。她曾经教过一个体育班的学生,个子都比较高大,在这个班的一次篮球比赛中,在旁打气的老师在他们眼里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当时赛场上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您站到安全的地方,我们会保护您的,放心!’”,李元元说,一群稚气未脱的90后学生,说出一句“保护老师”的话,让她觉得90后学生并不是别人眼里反叛的一代,而是富有责任感的可爱青年。
大学
老师:90后是“藏龙卧虎”的一代
“老大,怎么这么巧?”在华商学院文学系办公室门前,一名学生与辅导员刑立宇热情打招呼。刑立宇是一名典型的80后辅导员,读完研究生后,就来到了华商学院文学系当辅导员,还带着几分学生味,走在校道上,许多不认识他的人猜不出他是位辅导员。在华商学院,像刑立宇这样80后的教师和辅导员,几乎占了全校老师的三分之一。
“不能说90后是叛逆的一代,只是他们的维权意识很强。”刑立宇说,90后学生是个性张扬、不轻易服从‘命令’的一代。他们接触网络早,受网络影响深,接受了许多来自网络信息,思维方式独特。他发现,个性张扬的90后学生群体中,其实是‘藏龙卧虎’的,以他们的性格特点,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锻炼更容易成为社会竞争中的佼佼者。
学生:80后老师是校园“潮”老大
90后小庄是华商学院文学系的大三学生,他表示,他们的专业课老师大多是80后,跟学生差不了几岁,比较容易接近,除了教学方式比较灵活,还很了解学生的心态,而且有些老师甚至对学生的个性了如指掌。“80后老师很少会板起面孔对学生说话,很多跟老师相熟的同学,都喜欢跟他们称兄道弟。现在的80后老师本身是‘潮人’,真的教会了我们很多,所以无论什么事,同学们都很买他们的账。”小庄说。
我市一名就读于惠州学院的大三学生小李告诉记者,教他们西方经济学的80后讲师庄核,是个年轻帅气、性格诙谐的教师,沉闷的理论性专业课在他的“优化”下,成为别开生面的一科。“庄核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往往喜欢结合实际例子,偶尔会蹦出几句‘潮语’,甚至还喜欢上网搜罗一些经典的视频、广告等,引出知识点。同学们都特别喜欢这样的年轻老师。”小李说。
增城日报 文/图 记者 陈嘉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