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际上小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母亲与其他的母亲不同,其他孩子的妈妈是在上班,而自己的妈妈却跟自己一样,总抱着一摞又一摞的书在刻苦的学习。
沈京玲是恢复高考(Q吧)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后来她又成功考上了研究生(Q吧) 。硕士在八十年代已经是非常高的学历了,而且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沈京玲成为了首都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但是,她对自己却没有放松要求,在吴天际上小学的时候,她再次走进了课堂,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攻读博士。
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吴天际也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学习。吴天际虽然也像同龄人一样爱玩爱闹,但却没有很多孩子都有的厌学倾向。在他看来,学习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在学习。
学习上,父母是吴天际的榜样;生活上,也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某个动画片、连续剧大范围流行,同学们都为之着迷时,吴天际常常会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因为在家里,父母很少看电视,更不会让儿子对于某个连续剧上瘾,他们极力避免在吴天际学习的时候脑子里总想着电视的情节。
每天只要吴天际没睡觉,家里的电视就不会开。作为教师的父母在吴天际学习的时候,自己也在认真地备课。只是在吴天际睡下后,父母才会开很小的音量看一会儿新闻。
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沉浸在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中,又怎能让正处在好奇心旺盛时期的孩子不动心?电视嘈杂声中,孩子怎会安心地思考、学习、创造?这一点上,吴天际是幸运的。在父母给予的安静的环境下,吴天际可以安静地思考,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成才与否固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则是后天教育。卡尔威特的父亲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而吴天际的父母给儿子上的第一堂教育课却有些与众不同。
那是小学二年级一次普通的数学测验,但测验后发下的却不是一张普通的试卷。因为这张试卷上除了89这个分数外,还有两个大大的红字深深地印在了上面。“倒2”——吴天际考了全班的倒数第二名。吴天际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在班中成绩并不总是名列前茅,但也属中上游,这回的成绩怎么会这样呢?这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回家路上,吴天际心怀忐忑,虽然父母关注知识的掌握远重于分数,但父母都是好强的人,这样的成绩,他们会怎么看呢?该怎么跟他们说呢?小小的吴天际第一次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吃完晚饭后,吴天际慢慢地从书包中拿出了那份让他觉得沉甸甸的试卷,“妈,上回数学测验的成绩出来了。”说着,他把试卷递给了母亲。
还没看到89分的成绩,那个硕大的“倒2”便映入了沈京玲眼里。她抬头看了一眼儿子,这时吴天际已经把头深深地扎了下去,小脸也因为羞愧而涨得通红。
知子莫若母,看着吴天际的表情,母亲意识到一向学习自觉的儿子,这时候心里肯定更难受,如果再批评他,只能伤害他的自尊心。其实在平时,不论儿子成绩如何,她也从不过分批评,她常说的话便是 “考得不好,好好分析一下原因。”就是这样一句话,在吴天际看来已经是父母对他最严厉的批评了。
这次,沈京玲什么也没说,只是让儿子坐下来,跟他一同分析错误的原因。这让吴天际有些不知所措,他甚至有些搞不懂为什么母亲没有半句批评。
母亲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说:“我最关注的是,你是否尽力了,你错在了哪里,你所学的知识是否扎实的掌握了,而不是你到底得了多少分,得了多少名。”
母亲的话让他吃了颗定心丸,他乖乖地坐在母亲身旁,开始分析试卷。卷子发下来后,吴天际一直没敢再仔细看卷子,具体哪里出了错误,他也不知道。可看了没两道题,他自己先乐了起来,“原来都是粗心啊!”这让他松了口气。
原以为这样的结论,母亲也会轻松不少,可吴天际发现母亲仍然是一脸严肃。因为沈京玲并不觉得粗心是件小事,在她看来,儿子的确好学好问,也有些灵气,但这样的孩子容易骄傲,只喜欢做些难题,基础却打得不扎实。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好读书却不求甚解的毛病。
“别小看了粗心,它是所有科学的敌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问,不仅是数学,任何一门科学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沈京玲语重心长地对吴天际说。
小天际有些懵懂地点了点头,虽然他还不能清晰地理解什么是严谨,但是从母亲的话语和神态中,他明白以后不能再粗心、马虎了,一定要把会做的题都做对。
这是吴天际记忆中最重要的教育启蒙。在这一堂教育课中他懂得了怎样正确对待成绩、对待分数,怎样严谨地做学问。
家庭教育的方法也许各异,但对孩子的态度应该大同而小异。从沈京玲写的文章中,也许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现在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通常是寄予极大的期望,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最聪明,将来能够如何如何。这是一种不理智的培养孩子的观念,是在家庭教育中诸多失败案例的根源。我认为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只要家长尽力了,一切都应顺其自然。应该“不求结果最好,只求过程最佳”。如果希望明天你以孩子为骄傲,那么今天孩子应该以你为骄傲。对孩子有很高要求和期望的家长们,首先应该问问自己:你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学习,那么你自己每天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什么呢?你要求孩子在班里考试保持前几名,那么你在工作单位是不是成绩也是前几名?你想以孩子为荣,那么你的孩子现在是不是以你为骄傲呢?我做到了这些,我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事实上,我们在和孩子一起进步。
“如果希望明天你以孩子为骄傲,那么今天孩子应该以你为骄傲。”这便是母亲沈京玲在教育吴天际时保持的最核心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