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镇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个被茶香浸润的客家村落——背阴村。这里孕育着一种珍稀的天然无咖啡碱茶叶——派潭毛茶,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年清明前后,背阴村便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富诗意的毛茶采摘季。让我们一同走进背阴村,探寻非遗毛茶的千年韵味,感受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之路。
百年茶韵 从客家迁徙到非遗传承
背阴村的茶故事始于清初,随着客家人的迁徙而扎根于此。派潭背阴范屋村的客家人自定居以来便以制茶为生,代代相传的毛茶制作技艺在珠三角地区久负盛名。村中“茶仔墩”茶场是范屋村祖宗留下的老茶场,出产的绿茶、毛茶统称为“西坑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背阴大队统一经营管理。
毛茶的珍贵,源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与稀缺性。作为高山茶,毛茶生长期缓慢,且5公斤青叶嫩茶经精制后仅得1公斤左右成品,产量稀少更显其珍贵。更特别的是,毛茶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发现的一种天然无咖啡碱的珍稀茶叶资源,因其叶尖上有白色绒毛而得名,也被称作白毛茶或广东大叶青。
2021年,毛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成为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标志着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官方认可和保护。派潭镇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旨在持续挖掘与培养更多热爱毛茶制作技艺的工匠,并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当地毛茶品牌。
匠心工艺 七道工序铸就非遗品质
走进背阴村的茶园,清明前后10天的清晨5时至8时是最佳采茶时间。采茶人需沉心静气,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标准采摘,确保茶叶保留最丰富的茶多酚与茶氨酸。刚采摘的嫩芽需尽快进入制作工序,以锁住其天然养分。
传统制茶技艺,包含采摘、炒茶、晒青(焗青)、揉茶、翻炒、晾干、储存等步骤。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经验。
炒茶环节尤为关键,需控制茶锅温度在30—50摄氏度之间,匠人全凭手感掌握温度和搓揉力度。温度过低炒不出好茶,过高则会破坏茶叶养分。
揉茶过程持续约45分钟,分两次进行,通过不同的压力控制使茶叶释放水分同时保持形态。
晒青需在阳光温和时进行,过高温度会导致养分流失。晒至合适柔软度后收起焗青,让茶叶在静置中收敛水分,保留最纯粹的香气。
非遗传承人罗凤球是这一传统技艺的守护者,她带领年轻一代体验完整的毛茶制作过程,讲述背阴村“救虎送毛茶”的古老传说,让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重量。
茶香四溢 从文化节到村晚的多元推广
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非遗瑰宝,背阴村创新思路,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毛茶文化。2023年,派潭镇背阴村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高山毛茶文化节”,活动以“高山流水品佳茗”为主题,让游客在白水仙瀑的背景下,感受“灵山、秀水、天湖、清泉”孕育出的独特茶香。活动现场,游客不仅能品尝到不同品种的毛茶,体验传统制茶工艺,还能打卡灰塑非遗技艺和当地特色美食,沉浸式地感受非遗文化与自然生态的魅力。
除大型文化节外,毛茶也走进“村晚一条街”和各类体育赛事等活动,村民摆起茶摊位,邀请游客“品一杯香茗,乐享茶趣”。这种接地气的推广方式,让毛茶走出茶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认知度。
农文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背阴村的发展远不止于茶叶本身,而是以毛茶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游客在背阴村还可以体验特色活动:
观百年古树:背阴村拥有多棵百年秋枫、糙叶树等古树,了解古树历史,感受乡土情怀。
品高山毛茶:近距离体验传统制茶工艺,了解毛茶从采摘到冲泡的全过程,品尝高山毛茶的独特口感。
赏灰塑非遗:观赏灰塑非遗传承人范毅强的作品,感受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魅力。
尝非遗美食:除品茶外,可品尝背阴豆腐、半边山特色“鸿运当头”等当地美食。
游生态河流:沿着派潭河边玩水、徒步、骑行,欣赏“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卞伟峰/摄
未来,背阴村将继续深耕毛茶产业,延伸产业链,开发毛茶衍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进一步融合茶文化与乡村旅游,打造“茶旅融合”的精品线路,让毛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吾乡派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