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从根本上留住外来工,企业还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用工制度。
为招聘足够的生产工,企业各显“神通”。
节后,珠三角许多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而作为增城工业重镇的新塘也不例外。本报记者近日兵分多路分别走访了新塘镇政府、新塘个私协会、新塘各大企业以及新塘各大劳务市场发现,节后除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外,普工、技工同样紧缺。
撰文/本报记者 龙永辉 钟林威 陈剑婷
图片/本报记者 龙永辉
现状:经济回暖 订单增加 生产工缺乏
“订单赶不出来,公司的行政人员都要到车间帮忙干活了。”创盛服装厂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今年的订单量增加了近两倍,公司随之扩大了生产规模,现在急缺一线生产工人。
据新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会长湛柱辉介绍,随着2009年下半年经济的回暖,新塘企业的用工需求量不断扩大,根据该协会年前对企业用工情况的摸底调查显示,节后新塘用工缺口较大,缺工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究其缺工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三角的崛起,加上湖南、广西等劳务输出地的服装纺织业的兴盛,当地的工资水平基本与我市持平,甚至更高,导致不少外来工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受生产条件和工艺所限,让很多外来工认为企业生产环境、工资和员工福利等与他们的期望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掌握一定技能的“80后”二代外来工不想成为普工。”
记者还了解到,保安、服务员和家政人员等服务业工种也比较缺工。在新塘镇解放北路,几乎每间餐饮店、服装店以及超市均在门口打出招聘启事。一餐饮店经理表示,由于消费回升,市场需求旺盛,但由于餐厅服务员收入不高,服务时间长,节假日不能休息,所以服务员流动率很高。
竞争激烈:本地企业“吃不饱” 外地企业抢人手
沙埔新沙大道某大型服装公司,节后需要近250名工人,但截至目前,仍未招够人数。该公司负责招聘员工的王先生表示,现在大多数的求职者,除了刚出来找工作的新手外,大都是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想要寻找更高薪水的工作。
在新塘一劳务市场,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幕:东莞道窖镇昌平工业区的某服装有限公司带着三辆50座大巴,前来大量招聘车缝、制板等六个工种的普工,免费接送前来求职的外来工前往工厂参观。“我们本地企业都还远远没招够人,不少周边地区的企业都跑过来‘抢’人,竞争太激烈了。”不少本地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表示。
新塘镇政府:邀请各镇街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招聘会
“珠三角‘用工荒’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新塘作为增城的工业重镇也不例外,目前主要缺乏普工、技工和高素质管理人才。新塘镇政府副镇长潘正焕表示,新塘镇政府早在春节长假前就已积极部署虎年春季招聘会事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宣传为期20 天的‘春风行动2010’人力资源现场招聘会。“企业招工难、外来工或本地劳动力找工难源于信息不对称、平台搭建不合理,我们结合增城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政策,邀请各个镇街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前来参加招聘会。”
支招:企业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威马电子有限公司计划今年3月扩大生产规模,为缓解用工压力,该公司发动返乡过年的员工“招工”。据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年初,公司上调了10%的工资,也正因为待遇不错,再加上事先讲明将对成功带来新员工的老员工给予奖励,所以老员工返厂时带来了不少新员工,这样做既能“留才”又能“引才”,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压力。
位于增城工业园的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的员工基本都是外地人,今年年后的员工返岗率达到100%。“现在不少求职者不仅关心待遇问题,更关心老板的操守、企业文化。一个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度文化的企业,更能留住员工的‘心’。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先生表示,既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也要做到保障留人、福利留人,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工有“家”的感觉。
“要想从根本上留住外来工,企业还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用工制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举办更多招聘活动,把招聘会固定在一个地点举行,以此形成常规化。”新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会长湛柱辉说。
来源: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