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城福和...

[复制链接]
晨光 发表于 2024-9-30 15: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和,现属于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的管辖范围之内。因西福河(曾名绥福河)流经,曾名福宁圩和福安圩,后改福和圩,原镇以圩名,故名。在20年前,福和还是作为增城下面的一个镇而存在。虽然福和的建置撤销了,但这个地理区域里面的人、物、事迹依然保存着。

c4ad97df829cc859a8f0cd9c8daecc15.png

  福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元年(1736),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1949年10月13日,全县解放,中新是新三区。1952年,新三区划出福和为第八区。1955年为福和区。1957年为福和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属中新公社。1959年3月从中新公社分出福和公社。1967年改东升公社。1970年恢复福和公社名称。1983年为福和区。1987为福和镇。2004年撤销福和镇,并入到中新镇。

福和是增城的客家大镇

  福和圩建于清乾隆元年,因为东临西福河,因而取谐音命名为福和圩。福和人趁圩也已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福和圩背山面水,右有长道,左有小河流经,不远处有良田千顷,是一块风水宝地。维持了数百年的昌旺。后来因为区域发展的中心渐渐转移到南边的中新镇,福和圩才逐渐没落。

  福和是增城的客家大镇,客家人口占比达70%以上(九十年代数据)。古全望家族,于南汉时期(917-971)便迁到福和居住,是增城有记载的最早迁入增城的客家先民。(注意是“客家先民”并非“客家人”,因为该时候客家人并未正式形成)

142728d83628d5ea920428aa8d569dec.jpg
▲新围村驿站 资料图

  福和有很多典型的客家民居。在坳头村的岗埔(又名光布)有广州市仅存的典型围龙屋(半圆围龙)。合益村的魏屋,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枕式围龙屋” ,其围龙已变成直线。此外,还有杠屋、堂横屋等客家分布区较典型的建筑。福和不少村落都有高大的炮楼,如田美炮楼、高车炮楼等等,或许是因为地形多山,山贼众多,村民不得不建炮楼防御。

增城最多“抗战”老区村庄的地区

  福和位于增从要道之上,军事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其在增城的抗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福和是增城仅有4个革命老区镇之一(其余为派潭、永和[主体为今永宁街]、沙埔[今并入新塘镇])。福和还是增城最多“抗战”老区村庄的地区,一共34个。

  福和在古代名人不多,有“岭南首第”古成之(947-1007)为福和人(其祖父古全望于934年从广东河源迁至福和古屋,显然古成之应出生在福和)。近现代涌现出来的名人较多。根据《增城市志》的不完全调查,在外地工作的15位政界名人中,有6位福和人;8位军界名人中,有3位福和人。这是其中与增城其他地方相比最突出的亮点。


1b79f081753c6b527f71d658352976f4.jpg


  福和作为增城老城区的代表之一,尽管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它知之甚少,但它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充满着独特的文化气息,保留着无数人的珍贵回忆。

60b8451714e390c65e06933eb7dd7bae.jpg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增城区民政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VIP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