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刘村是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为一体的传统村落,开居于明万历年间,原为广府刘姓所居,清咸丰二年全村被洪水淹毁,特请麻冚村灯心冚客家刘华都、刘华芳两兄弟来重建,广府、客家各占一半,共同居住,共用一个祠堂。
村落坐东北朝西南,是前方后圆布局的客家围屋,村内现存大夫第、瑞堂家塾、南洲家塾、横排岭东门楼、钟氏门楼、钟氏祠堂等6处文物保护单位,村头村尾各有门楼,紧挨门楼绕村后呈半圆形排列带状民宅,内建七路三排村屋,正面开六扇趟拢门。
旧刘大夫第,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广三路,深三进,三堂两横,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平脊素瓦,门额悬挂“大夫第”木横匾,落款“咸丰癸丑”,规模大、历史沿革清楚,是典型的祠居合一的客家围龙屋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清朝的大夫第,通常指从五品“奉直大夫”以上官员的宅第。据《增城县志》记载,刘璇燊(刘华芳之孙)曾任至养利州(广西)知州,“有史才,所至卓著循声”,刘华芳由此便在村东兴建了这座大夫第。
瑞堂家塾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为三间两进,附设东西厢和两条青云巷,后有书房厅。屋面采用岭南特有的灰塑装饰,其木雕、柱础、驼墩横梁雕刻、石浮雕等构件丰富精致,整体建筑风格广府色彩浓厚。
如今,经过整体修缮、升级,已摇身变成了岳村村的农耕文化馆,用于农耕器具展示、农耕民俗文化讲解、当地特色农产品展销等。馆内设有两个农耕器具展示间,摆放的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物件,向参观者展现岭南传统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
南洲家塾融广府建筑特色与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始建于清代,坐东南朝西北,五间三进,整体架构保存较完好,灰塑脊,阴阳瓦面,青砖石脚墙,其木雕、彩色壁画精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横排岭东门楼建于清代,坐西南向东北,灰塑龙船脊,脊壁灰塑花鸟纹饰精致,碌灰筒瓦,墙头彩色、灰塑壁画保存较好,具有艺术价值。
钟氏门楼作为界定出入村的标志,也是更夫值班护村的“更楼”。其整体为清代建筑风格,门面为水磨青砖墙,凹斗门,红砂岩石门夹,门上方有月形窗,窗顶设砖雕小方窗。钟氏门楼高大雄伟,墙上壁画精致,有历史和艺术价值。
钟氏祠堂,又名“铁路汾钟氏宗祠”,是一座广府特色祠堂建筑,供奉钟氏历代祖先牌位,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五间六进,正中为正祠,两侧为衬祠,每进前设天井,左右为房。
传统村落之美是由内而外的,人文建筑的清隽古韵加之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映衬出美美与共的和谐之美。
岳村村内随处可见巨幅农耕墙绘,生动活泼、色彩绚丽,与养眼养神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把农耕文化、乡愁等“乡村故事”变为吸引村民游人驻足观赏的“打卡体验”。
岳村村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发展观光农业,建成七彩稻海和观稻塔,引进田园观光小火车,打造可触可感的特色IP。搭乘“岳村1号”小火车,连片稻田、农耕墙绘、观稻塔、文物建筑等尽览无余,登上与蓝天白云相融的观稻塔,置身广袤七彩稻海,静心感受水稻生长周期的自然变化、季节更替的色彩律动。
此外,岳村村还引进了广东正粮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集稻谷烘干、大米恒温仓储、代农加工、农业托管服务、水稻培育(空中水稻)科研、科普、展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服务中心和千亩丝苗米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来源:印记正果、增城规划与测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