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城的这个“秘密”...

[复制链接]
晨光 发表于 2024-7-30 00: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雁塔
建于1574年
位于荔城街城南豸山上
有荔城“华表”之称
因取其鸿雁高飞、学子高中的吉祥之意
故名

3f04a8f76b30ccc188969c68fb15e0a9.jpg

它是增城的文化地标
传承千载文脉代代相传
更是很多增城人记忆深处的乡愁
承载万千游子思乡之情

雁塔:岁月不败 生机勃勃

  雁塔掩映于重峦茂林之中,又射影于增江碧波之上。它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四百年如一日地站着,守望着脚下这片土地;又如一位棱角分明的少年,岁月不败、生机勃勃。朱砂红、松柏绿、大面积的白,构成了雁塔的主要色调,让雁塔多了一分灵动与清新。

ca694754f29d2f77fccabe99b26b6d29.png
江汛/摄

  据《增城县志》记载,雁塔在明万历二年(1574年)由进士、福建提学、云南兵备佥、增城县人胡庭兰倡建,至今已有450年历史。雁塔,平面星八角形,边长2.5米,八角攒尖顶,外观7层,内为9层,楼阁式砖石塔,内部结构为壁内折上式。高32米,向上逐层收分。塔基台和须弥座用红砂岩条石砌筑,基台高1.2米,须弥座高0.8米,各面雕刻祥云、如意和卷草纹饰,古朴秀丽。首层北面开拱门,门高2米,宽0.7米。石门额镌刻“雁塔”二字,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增城县人周从柬于光绪戊子年(1888年)手书。

7f5947b225c22104a75eee89b950cf0c.jpg

  其两侧下方各辟一神龛,其余各面隐砌假门。第二层以上每层除了以南北向或东西向对开两门外,剩余六面管作隐砌假门,星拱券状。各层腰檐均以六叠青砖叠涩砌筑,檐面铺瓦。每层檐的四个角上都装饰一只红石狮子,高0.3米,宽0.3米,八个角上均有翘尖倒钩饰物。塔顶为八角攒尖顶葫芦刹。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雁塔经历了一次重修,重修时改变了原貌,仅保留了邑人周从柬所书的“雁塔”石匾。1992年,广州及增城负责文物保护的单位对塔做了巩固和维修。1993年8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永乐年间,增城开始有“增城八景”的说法。明崇祯年间,以雁塔为名的“夹江耸塔”入列“增城八景”,至清代初期时,“雁塔啼鸣”入列新“增城八景”,到1991年增城重评“八景”时,雁塔与相邻的增江大桥结合,成为“雁塔长虹”。

知多D

雁塔因何而建?


  明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赐胡庭兰(明代学者、抗倭名将)一批银元与绸缎,彼时胡庭兰辞官回乡在凤凰山凤台书院主持讲学,培育增城学子。胡庭兰想起少年时,荔城有识长辈经常提到,城南豸山是县城的重要宝地,如果豸山的高度能与凤凰山相峙,那么荔城的格局就是“双龙戏双珠”。

55bc8ccd83c4341dbd50e7c756a52b9d.png
▲袁凤霞/摄

  但山无法升高,要高的话只能建一座高塔。于是,胡庭兰将朝廷赏赐全部用于建塔,之后又建文昌祠、书院于山上,使豸山成为文人雅士结社赋诗、切磋学问和游览休闲的场所。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增城区民政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VIP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