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仙村镇绥宁书院进行修复、验收后 迎来三场群众性活动 无论是儿童爽朗的笑声 还是长者的学习和交谈 都为书院带来满满的人气 用丰富多彩的方式 让文物得以“活化” 拉近文物与百姓的距离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绥宁书院
绥宁书院,位于仙村一路1号。据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载“绥宁书院,在仙村下境,咸丰癸亥年建。知县施绍文捐助膏伙”。注:县志所载绥宁书院地址与现址相符,但咸丰年间并无癸亥年号,只有癸丑年号,癸亥年是同治二年(1863)。有关绥宁书院始建的确切时间待考,现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绥宁书院坐北朝南,原为五间三进格局,现存头门和中堂,后堂已拆建成办公大楼,现总面阔22.68米,两进总进深25.65米,现建筑占地581.742平方米。书院为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外墙体下设花岗石墙脚。
老建筑重获新生
由于建筑老化形成的病害 屋面、架梁、墙体均有不同程度受损 威胁该建筑的整体保存 部分瓦面已坍塌 对周边造成安全隐患 2022年底至2023年 仙村镇政府聘请专业公司对 绥宁书院进行抢修 对屋面出现漏水现象进行修补,不合理的后改绿色琉璃筒瓦进行移除,回复辘筒灰砂屋面;
更换屋架霉烂严重的木构件,排除安全隐患。
经过一年多的抢修 绥宁书院既定的抢修工序均已完成 并于近日完成了现场验收 验收完毕后对外开放
重新走进绥宁书院 群众感叹这座老建筑已重获新生 昔日坍塌的屋面已修复完整 色调一致,更显厚重 部分腐蚀的木材已更换
推动文化保护与利用并举
长期以来,文物建筑更加注重以抢救性保护为代表的“保护”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迈进和文物保护观念的发展变化,对其开展活化利用、保护与利用并行逐步成为工作重点。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接地气,必须让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仙村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 多场活动接连在绥宁书院内举行
7月16日,仙村镇社工站组织员工和志愿者群众等20人参加心肺复苏应急培训,参训人员在绥宁书院学习心肺复苏术(CRP)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轮流扮演救护者角色,对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和AED的操作流程。
7月17-18日,仙村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组织志愿者为仙村镇22名儿童提供团队协作/手势歌等活动,在绥宁书院展开互动式体验。
7月24日,仙村镇社工服务站组织长者到绥宁书院开展健康操教学活动。长者表示,绥宁书院维修好后,既能遮阴又开阔,很适合长者在这里练操。
仙村镇社工服务站负责人表示,未来,绥宁书院将继续为图书馆、文化站、未保站、社工站等公益类组织提供服务重要阵地,让其成为群众活动的好去处。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龙永辉 文/摄,胡炳森/航拍,今日仙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