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逛街的时候能顺便将医保的事情给办了。”在增城万达广场,市民陈女士使用“云窗口”智能终端办理医保转入申请,线上全程有专人引导,几分钟便办妥,这让她连连感叹,“真是非常方便”。
“经常有点病痛,以前动不动就要去城区医院,现在这里也能看上‘三甲’医生,家人也跟着轻松不少。”区中医医院与小楼镇卫生院共建老年病科延伸病房,让70多岁的王阿姨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生的查房和治疗。
近年来 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推出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 让人民群众 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教育医疗事业改革 撑起“一老一小”幸福伞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为更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区一方面积极探索实施合作办学模式,大力引进华师附中、执信中学等一批省市名校合作办学和优质民办学校,促进增城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快速提升;一方面积极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以本土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办学集团,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实施农村薄弱学校85项“基建类提升计划”,基本完成84所农村薄弱学校基建类提升。
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域,2023年,我区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为抓手,推动辖区16间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完成中医馆升级改造,并能提供10类78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中医馆软硬件双提升。同时,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成立西医、中医、产儿科等医联体,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一元钱”看病制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这里是具有医养结合服务功能的养老院,24小时都能立即找到医生。平时的生活也安排得挺好。”自从住进增城区颐养院,80多岁的刘奶奶再也不担心生病时没人照顾了。
“我们今天一家人过来贴‘三伏天灸’,大人主要是调理亚健康,小朋友则是调理脾胃,以前也有贴过,中医疗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进入7月,荔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伏天灸”开贴,前来贴敷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场充满中医元素的诊疗环境也让人耳目一新。
为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领域,“一老”方面,我区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医康养护”四位一体医养深度融合改革,打造医养融合示范点,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养服务需求。同时构建 “卫生院+敬老院+居家养老平台+护理站”联动配合的农村医养联合体以及“三级医院+社区卫生站+颐康中心”的社区医养结合医疗联合体,打通城乡居民医养结合“最后一米”。“一小”方面,我区设立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构建区指导中心、镇(街)服务平台、村(居)服务点三级联动服务网络,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构建普惠共享新格局
无论个人还是市场主体
必定与政务服务事项息息相关 为此 我区积极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创新“一门集办、一窗综办、 一次即办、一网通办”的 “互联网+”服务模式 ▼
“只在一个窗口,让我同时办了好几个证件,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办完业务后,市民王先生对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窗通办”窗口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我区已创新推出500多个服务点位“地图办”、30台云窗口“视频办”、新生儿出生等124项“一件事”主题套餐“省心办”、失(就)业登记等249个事项异地“跨域办”、灵活就业社保费缴纳等251项高频事项下沉“就近办"等一系列服务举措,打造“增心办”政务服务品牌,跑出便民服务“加速度”,不断增加人民幸福厚度。
“在拿到‘增城妈妈’证件的那一刻非常开心与激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真切感受到了‘增城妈妈’的价值所在,这期间我不但免费学习了三个技能课程,考取了‘安心服务证’,还通过‘增城妈妈’这个平台额外找到了一份家政兼职工作,这让我确切感受到了‘增城妈妈’确实是一个能够帮助农村妇女实现提升自我和就业增收的好平台。”李女士开心说道。
在增城,还有近2000名像李女士一样的“增城妈妈”。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增城妈妈”家政品牌三级服务体系创建行动,建成1个区级“增城妈妈”家政品牌服务示范中心,13个镇街级“增城妈妈”家政品牌服务示范点和1个村居级“增城妈妈”家政品牌服务站,打造“培训+就业+服务”的一站式就业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优质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及就业岗位,让照顾家庭、挣钱两不误成为更多“增城妈妈”的真实写照。目前,全区累计培训“增城妈妈”1873人次,就业率达90%以上,被省人社厅收纳为地方创新典型案例。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走进正果镇蒙花布村法治乡村工作室,这里整合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人民调解室+辖区民警工作室+乡贤工作室+法律顾问工作室”职能,面向群众、村和企业等辖区主体开展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法治体检等工作。自成立以来,法治乡村工作室持续为蒙花布村民、旅游经营者、游客提供法律服务。
这是我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创新社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率先成立区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在全市率先组建合成作战打防中心,推动风险研控指挥中心、智慧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综治中心“三个中心”成体系运作,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打造“荔安联盟”群防群治品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体系,建立区、镇街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矛调外勤服务队,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前厅”“后室”一体化格局。
同时 我区还积极探索 乡村基层治理新模式 例如 ▼
试点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乡贤牌”,在新塘镇瓜岭村、增江街大埔围村、仙村镇西南村设立“文明积分超市”,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探索推广下围村“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的村民自治新模式,大埔围村政府主导、“两委”主抓、村民主体、企业主营的“四主”模式,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热情。
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行“一镇(街)一法律团队”组团服务模式,成立全省首个法治乡村工作室,派潭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增江街大埔围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