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话介绍
语有许多方言,大体而言有七大方言:官话、吴语、湘语、赣语、闽语、客语、粤语。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上没有学习是不能互通的。这些方言中很多还有各自的次方言。有些次方言可以互通(如客语四县和海陆腔),也有些不行(如闽南语厦门和海南话)。其中客家话原本属于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和南方的其它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种和北方方言不同,却又异于南方方言的一种新语言,就是客家话。客家人从中原南迁,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以及宋代金人入侵。所以客家话主要是唐、宋时期中原的语音。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要了解客家话在汉语中的时间定位,就要了解汉语演变的过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代,声韵学上称为“上古”。上古音主要有几个特点:
无轻唇音:中古的轻唇音皆读为重唇。所谓的轻唇就是ㄈ这个音,重唇就是ㄅㄆ。也就是说,上古汉语没有ㄈ的音。
无舌上音:中古的“知彻澄”母读法和“端透定”相同。可以比喻例如ㄓ这个音在上古念为ㄉ。
复辅音声母:也就是一个字有两个声母。体(tl)、各(kl)。这就是为什么“各”可以做“路”的声符。而“体”和“礼”有相同的声符。在汉代后,复辅音声母消失,语音也渐变。从六朝到宋朝,声韵学上称为“中古”。它又可以前期和后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广韵”这本书。广韵这本书记载的是唐朝初年的语音,许多汉语方言都可以从这本书的音系来加以分析。
唐朝到五代间发生的主要语音变化有:
轻唇音产生:这个变化从初唐开始发生。广韵中尚未有此变化。但客语中已有轻唇音。
正齿音二等和三等合并:也就是庄(照二系)、章(照三系)组合并为照组字。这个变化在晚唐才发生。而客家话中有的次方言合并,有的没有。
客家话的字音,读为送气音的比较多。也就是说ㄆ、ㄊ、ㄎ比ㄅ、ㄉ、ㄍ多很多。这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并、定、群母)在客语全部变成送气清音。而其它方言则是一部份变化为送气一部份变不送气。
客家话中有一些轻唇字念为重唇,也就是ㄈ念成ㄆ或ㄅ。例如斧、肥、浮、飞等,表现了“古无轻唇音”的现象。
中古的知组声母字在客家话中已大多数变为舌尖塞擦音,也就是合入精、章组中,和精、章组读同样的声母。但仍有少数的字保留舌头音的读法,如知字。这种读法,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读音。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比喻成有许多中古念为ㄉ的字,在客语中已念为ㄗ了。
中古晓、匣母合口字在客语念为ㄈ声母。在现在看来就是在其它方言中念为ㄎㄨ?、ㄏㄨ?声母的字,如花、灰、虎、辉、婚、裤、苦等念成ㄈ。
中古时的疑母字,在客语中读为ng。如牙、逆等字,这是保存宋代读音的另一个表现。
客家话中有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韵母体系,它保持着中古汉语中存在的m, n, ng, p, t, k六种韵尾,相当整齐。这也是客家话保存中古语音特点的一种表现。其保存完整的程度在汉方言中仅次于广东话。客语中缺少ing, ik, eng, ek,这是反映了长江流域一带方言的特点。
客家话中没有撮口呼(ㄩ)一类的韵母,只有开口、合口和齐齿呼。中原汉语的撮口呼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客家话在明代以前便分化出来,所以没有这一类韵母。这叫做“四呼不齐”。
单音词丰富。如皮、毛、翼、索、闲、企、行、寒、食等。一般而言,古汉语的单音词较现代汉语丰富很多。
保存比较多的古汉语语词。如捼(两手相切搓)、拗(折断)、系(是)、跍(蹲)、镬(锅子)、遮(雨伞)、犁(低头)、禾(稻)等。
客语间的次方言现象
四县腔
四县指的是嘉应州梅县附近的四个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梅县的客家话一般而言是客语中最具代表性的,但和四县腔略有不同。说四县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县的一部份、新竹县的一部份、苗栗县以及南部六堆地区。四县腔可以说是台湾所用的客语次方言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了(约四分之三)。四县腔的声母最少,共十七个。变调只有阴平加去声变阳平加去声、阴平加阳入变阳平加阳入及阴平加阴平变成阳平加阴平三种。最容易学习。
北部的四县腔和南部六堆的四县腔略有不同。例如南部的回去说“归去”,不说“转去”,鸡蛋说“鸡春”不说“鸡卵”等。音韵系统上也略有差别,例如南部有些地区n, l不分,以及佢说成伊等。部份是受到闽南语的影响。
调值:阴平24、阳平11、上31、去55、阴入2、阳入5。
------------------------------------------------------------
海陆腔
海陆指的是惠州府的海丰和陆丰,在大陆这两县是以说潮州话为主,部份说客语和广东话。说海陆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和新竹的一部份地区。是台湾客语次方言中使用人数第二多的,约四分之一。海陆腔在声调上因为去声分阴阳,所以比四县腔多了一个声调,变成七个声调。此外它有舌尖面声母存在,所以有的音听起来略有一些卷舌的感觉。由于它的调值和广东话很像,学习广东话很容易。
由于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和四县腔差不多相反,也就是说四县腔念为高音的海陆腔念为低音,四县腔念为低音的海陆腔念为高音。所以在转换上有规则可循。
海陆腔和四县腔间用的词语略有不同。例如花生海陆腔讲“地豆”,蚯蚓海陆腔讲“虫宪”等。海陆腔由于有舌尖面声母存在,声母的个数比四县多,这些舌尖面音主要是从中古的照三系而来。此外海陆腔有些无声母的字会有擦音念成类似ㄖ声母。海腔的变调比四县复杂。
调值:阴平53、阳平55、上24、阴去11、阳去33、阴入5、阳入2。
------------------------------------------------------------
大埔腔
大埔指潮州府的大埔县。说大埔腔的地区主要是台中县的东势、石岗、新社一带。大埔腔客家话和四县腔一样有六个本调,但是由于多了超阴平和去声变调两个变调,所以变为八个声调。大埔腔中的降调比较多(上、去),升调很少(只有超阴平一个),所以听起来比较重且硬。
大埔腔和海陆腔一样,有舌尖面音的存在,还多了擦音声母ㄖ。用的语词也和海陆腔比较接近。但是其调值却和四县腔比较接近。
在声母上有些四县的f声母念为kh,例如苦(khu31)、裤(khu53)。有些h声母念为kh,例如客(khak2)、起(khi31)。而属于中古照三系字的念法也和属于照二系的不同。
大埔腔中有的韵母和四县腔不同。例如ang的韵在大埔腔中很多变为en,像是「听(then33)」、「厅」等。还有ai变为e,如「泥(ne11)」。ieu变iau,如「桥(khiau11)」。i变ui例如「杯(bui33)」。on变an,如碗(van31)。还有一些字的音也不同。例如国念做kuat2,而不是kuet,猫念做ngiau53而不是meu。
大埔腔有一些和其它地方不同的语词。像是一样说“共款”不说“共样”,表示动作进行中的语尾助词说“紧”而不说“等”,表示完成的助词用phet而不用thet,表示只有的语尾助词用“宁”不用“定定”,可以说“使得”不说“做得”等。而且没有名词的语尾。例如四县中“桌仔”、“扇仔”的那个“仔”在大埔腔中完全没有。很多常用词也有连音的现象。例如今天(kin pu ngit)连音为kim pi,他们(kia nen)连音成kien等。可以说大埔腔客家话是又重又短。而大埔腔在变调上平声和去声都可能变调,但没有一定的规则。
调值:阴平33、阳平11、上31、去53、阴入2、阳入5、超阴平24、去声变调55。
饶平腔
饶平属广东潮州府。说饶平腔的地区主要是苗栗卓兰的一部份和新竹少数地方。饶平腔和四县腔一样有六个声调,但是调值不同。它和大埔腔的音韵系统比较接近。此外还有24,25两个变调,用在个别的词。
饶平腔的特点是有些在四县腔中念为无声母的字念为v声母。例如雨(vu31)。还有一些s声母的字念为f声母。例如水(fi31)。以及h念f如血(fet2)。h念kh如客(khak2)、去(khi55)。f念kh如裤(khu53)。ng念n如年(nen53)。
在韵母上变化和大埔腔差不多。此外还多了一些其它的变化。例如iet变et如节(tset2)。ien变ian如眼(ngian24)、on变en如转(tsen31)等。
在词语上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如追赶说「猎(liap5)」、哭说「喔(vo53)」、那里说「kun55 vui55」等。
调值:阴平11、阳平53、上31、去55、阴入2、阳入5。
------------------------------------------------------------
韶安腔
韶安属福建漳州府。说韶安腔的地区主要是云林的仑背一带。它也是有六个声调。它的音韵系统和其它地方的客家话相差比较大,约有五成能沟通。由于在大陆上韶安就属于福建省,在台湾仑背的四周又都是说闽南语的区域,所以韶安腔客家话受闽南语的影响很大。
韵安腔客家话中有许多的s声母或无声母念为f声母,例如船(fin11),水(fi31)。还有v变成b声母,如乌(bu11)。有些b声母的字不和四县对应,如员(bin53),夫(bu11)。四县的h变为kh,如汽(khi55)、客(kha24)。
在韵母上韶安客语入声韵-k消失。例如石(shia55)、赤(tshia55)。ii和u有对应,如子(tsu31)、梳(su11)。ai和e对应,如鞋(he53)。an和en对应,如慢(men55)。ien和en对应,如天(then11)。ien和in对应,如眼(ngin31)、面(min55)。u与ui或i对应,如猪(tsi11)、狐(fui11)。eu和io对应,如烧(sio11)。on和an对应,如碗(ban31)。
用词上也有很多不同。例如今天早上说「今日清早(kin11 ngit2 tshin11 tso31)」、那里(vun55 ka31)、他们(kui31 ngin53)、你的(贤介hen53 kai31)、你们(贤大家hen53 thai55 ka11)、忘了(them11 phiong55)、打瞌睡(啄睡tu55 fe55)。
调值:阴平11、阳平53、上31、去55、阴入24、阳入5。阳平还有55的变调。
除了这些腔调外,还有永定腔、丰顺腔等散居各地。
中古照三系在次方言间的读法歧异
在客语的各次方言中照三系字的念法各有不同,下面依各声母做各次方言的比较。
章母字:
蔗(之夜切):四县(tsa55)、海陆(cha11)、大埔(chia53)、饶平(tsa53)、韶安(tsa53)
枕(章荏切):四县(tsiim31)、海陆(chim24)、大埔(chim31)、饶平(tsim31)、韶安(tsim31)
正(之盛切):四县(tsang24)、海陆(chang53)、大埔(chiang33)、饶平(tsang11)、韶安(tsang11)
昌母字:
赤:四县(tshak2)、海陆(chhak2)、大埔(chhiak2)、饶平(tshak2)、韶安(tsha55)
出(赤律切):四县(tshut2)、海陆(chhut2)、大埔(chhiut2)、饶平(tshut5)、韶安(tshit5)
秤(昌运切):四县(tshiin55)、海陆(chhin11)、大埔(chhin53)、饶平(chhin53)、韶安(tshin31)
船母字:
蛇(食遮切):四县(sa11)、海陆(sha55)、大埔(shia31)、饶平(sa53)、韶安(sia53)
食:四县(siit5)、海陆(shiit2)、大埔(shit5)、饶平(set2)、韶安(sit5)
书母字:
水(式轨切):四县(sui31)、海陆(shui31)、大埔(shiui31)、饶平(fi31)、韶安(fi31)
烧(式昭切):四县(seu24)、海陆(shau53)、大埔(shieu24)、饶平(seu11)、韶安(sio11)
扇(式战切):四县(san55)、海陆(shan11)、大埔(shien53)、饶平(sen53)、韶安(sien31)
禅母字:
石(常只切):四县(sak5)、海陆(shak2)、大埔(shiak5)、饶平(sak2)、韶安(sia11)
时:四县(sii24)、海陆(shi55)、大埔(shi33)、饶平(si11)、韶安(si11)
睡(是伪切):四县(soi55)、海陆(shoi53)、大埔(shioi53)、饶平(fe55)、韶安(fe55)
而照二系的声母举例如下:
生:四县(sang24)、海陆(sang53)、大埔(sang24)、饶平(sang11)、韶安(sang11)
床:四县(tshong11)、海陆(tshong55)、大埔(tshong11)、饶平(tshong53)、韶安(song53)
由上面的举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照二系的字各次方言的念法几乎都一样,但照三系的字就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四县腔照二、照三系的声母念法都一样,没有分别,照三系的字在现在也不含i介音。而海陆腔中分成两类不同的声母,照三系的字念舌尖面音,但是整个音不一定含有i介音。大埔腔中分成两类声母,而且三等字一定含i介音。饶平腔和韶安腔三等字中大部分含有i介音。
而在知组字方面,其三等字举例如下:
转(知母,陟衮切):四县(tson31)、海陆(chon24)、大埔(chion31)、饶平(tsen31)、韶安(tsen31)
昼(知母,陟救切):四县(tsu55)、海陆(chu11)、大埔(chiu53)、饶平(tsiu53)、韶安(tsiu11)
而非三等字举例如下:
茶(澄母,直加切):四县(tsha11)、海陆(tsha55)、大埔(tsha11)、饶平(tsha53)、韶安(tsha53)
赚(澄母,直陷切):四县(tshon55)、海陆(tshon33)、大埔(tshon53)、饶平(tshon11)、韶安(than11)
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知组字三等和非三等在客次方言中的念法变化和照组字相同。是否为三等字四县中念法没有差别,而其它次方言则三、四等念法不同。
总结来说,知、精、照组的字在客语中原则上是合流的,也就是声母已完全一样。其中四县腔是完全如此,而且照组的二、三等已完全不分。至于其它的次方言中则有所不同。饶平和韶安腔照三系的字大部份仍保留细音字的念法。海陆腔则是照三系的字有完全不同的声母,但是不一定保留细音字的念法。大埔腔是声母不同(其中si、shi声母差异特别明显,tsi、chi和tshi、chhi听起来相差较不明显),但一定保留细音字的念法。在知组字方面,情形和照组字相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除四县腔外,其它的客语次方言都保存了中古音中知、照组三等字的特色,对于学习、辨认中古音的音韵系统很有帮助。而这也可以解释一些客语次方言中念法和四县差很多的现象。例如「扇」在四县念san55,大埔腔shien53,相差很多。原因就是扇这个字属于照三系的字的缘故。因为是三等字,所以有i介音。因为书、生组字在大埔腔中声母不同,所以不是s声母,而是sh声母。下次听到东势人讲话时,线(sien53)和扇(shien53)记得要分清楚。不要人家要你拿电扇,你拿了电线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