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呢条村要出名了!

[复制链接]
晨光 发表于 2023-4-21 00: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舞貔貅
是客家地区的传统舞蹈节目
每逢年节喜庆
貔貅舞必定上街表演

  派潭镇佳松岭村的张氏舞貔貅在增城久负盛名,早在2007年就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区三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为了传承这项文化,佳松岭村设有专门的舞貔貅培训基地,传承人还亲自走进中小学授课,培育一代又一代新的传承人。

623f69ae55df4a212922746db87bc0ab.jpg

历史超170年

走进派潭镇佳松岭村的舞貔貅培训基地
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木正在授课
张永木于1963年跟随父亲学习舞貔貅
从学生到师傅再到成为传承人
坚持舞貔貅已经有60年
现主要负责主持佳松岭村的貔貅队
不断地吸收新学徒

5b17dfcae180e052935128d23200fdf6.png
▲张永木正在授课拳术

  “拳术是舞貔貅的基本功,学好拳术才能开始下一步的训练,这是最重要的开端。”


貔貅舞又称“舞客家猫”“客家醒狮”
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
荔城等乡镇及周边地方
并于2007年
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
张永木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貔貅”的传承人

9c7067f6dc748e028b6956335c7089aa.jpg
▲貔貅、沙和尚、孙悟空为舞貔貅主要角色

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舞貔貅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客家先民定居增城的时期,在佳松岭村一脉相传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还蕴含驱灾辟邪的含义。

在传承中发展

舞貔貅以前主要通过
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
一直坚持“武术友天下”的原则
不仅传承本宗祠的村民
也收纳了不少外姓学徒
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解和学会舞貔貅

70ad246eb9207ad61a823665f6392061.png
▲学生正在表演舞貔貅

为了防止舞貔貅制作和表演技艺
出现断代失传的危险
自2005年以来
我区相继制定了不少有关舞貔貅技艺的保护措施
并予以经费支持

2007年,佳松岭舞貔貅正式被列为省级第二批广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派潭中学和佳松岭村建设了2个市级非遗传承培训基地。

此外为加强作品创新和传承,貔貅队经常参加省市区重要非遗展演和比赛,还组织高校对舞貔貅开展文创开发和专题研究。

广州周边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商学院、华立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更是佳松岭村舞貔貅调研的常客,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弘扬。

7e1ca7c6007425353c380cfc513f45cf.jpg
▲华商学院学生调研佳松岭村舞貔貅

  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一代的加入,据佳松岭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小琴介绍,目前派潭镇党委、政府和佳松岭村委协同学校合作,将“舞貔貅”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纳入到教学课程中,目前在派潭中学和派潭二小都设有舞貔貅教学基地,由张永木担任老师。

59fe2c89391421bfbfb422f67bc67ec1.jpg
▲派潭第二小学舞貔貅教学基地,由张永木和张恒科老师带队

“文旅+”助力发展

对于舞貔貅未来的发展
佳松岭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小琴表示
未来将全力把舞貔貅
打造成当地的传统特色民俗
过年期间到各合作社
进行拜祠堂、入户拜年、武术表演等
让舞貔貅在当地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

8106e7ab76d7276bef629002363a9a53.jpg

此外还计划和村内的民宿
合作推出貔貅系列文创产品
拓宽“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

04908350633758b9fd120faf65c87f6d.png

黄小琴表示

  “我们计划和民宿合作,推出一些貔貅文创,比如有貔貅图案的雨伞、杯子、枕头等,民宿可以作为礼品送给顾客或者在民宿内设置一个摊位和展示区,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貔貅文化,将它发扬光大。”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VIP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