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榄 作为石滩镇麻车村的特色农作物 乌榄产业已发展成为村民的“钱袋子” 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今天 来探访该村乌榄产业链的发展
全产业链年产值3—4亿元
近年来 麻车村围绕乌榄 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思路 通过计划种植、加工、销售 形成完善的乌榄产业链
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麻车村乌榄加工厂内 工人们一手握住铁刀 一手扶着乌榄核 随着“喀拉”一声 便见完整的榄红从核里露出
这便是麻车村乌榄加工的第二道工序
据介绍 榄仁是乌榄产业中知名度最高的产品 洁白如和田玉般温润的榄仁肉厚皮薄 油脂恰到好处 有着一股迷人的松香,可作菜肴 也是制作糕点的上好配料
五仁月饼就是其中之一
“乌榄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制作榄角,第二道工序是取榄红,接着将榄红浸泡去衣,最后得到榄仁,将榄仁送去加工厂进一步加工或者销售到酒楼等食肆制作糕点、菜式。”麻车村组织委员刘汉周说。
“榄衣可作有机肥料、鱼饲料,榄壳可作化工原料(活性炭)、榄雕,可以说乌榄全身都是宝。”刘汉周说,目前麻车村的加工产品还有酱油、咸榄角、南姜乌榄、西山榄仁、活性炭、榄核炭、榄雕等,乌榄全产业链年产值高达3—4亿元。
种植历史悠久 鼓起村民“钱袋子”
乌榄加工业为麻车村及周边村的村民 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工人以妇女为主 年龄在40—80岁之间
解决了村中部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麻车村的乌榄栽培历史悠久 如今全村种植约3000棵乌榄树 每年收成大约30万公斤
“上世纪50、60年代,乌榄加工大多只是村里人的副业。村民将乌榄各自带回家里简单加工,制成榄角、橄榄油等,产品比较单一,因此乌榄产业在当时并不受村里人重视。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村民逐渐意识到乌榄产业的商机,乌榄种植规模得到扩展,每年的收成量也不断提高,巅峰时期,乌榄年收成量高达千万斤。直到本世纪初,城镇化步伐加快,麻车村可用来种榄树的土地缩减不少,乌榄的产量也随之减少,限制了乌榄产业大规模发展。”刘汉周表示。
接下来 刘汉周希望村里的乌榄加工企业 能够统一资源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同时,麻车村村委将为 有合适土地的种植户免费提供榄苗 积极鼓励村民扩大乌榄树种植规模
促进乌榄产业进一步发展
乡村振兴 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麻车村以乌榄加工发展特色农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今日石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