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9日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2022年10月9日0时至24时,全市新增5例本土确诊病例和1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均在纳入隔离观察人员排查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4例,另有1例此前已公布的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
截至2022年10月9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7463例。其中确诊病例3771例(境外输入2604例、本土1167例),尚在院治疗216例;无症状感染者3692例(境外输入3371例、本土321例),尚在医学观察108例。
新增5例本土确诊病例和1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本土确诊病例1:男,49岁。
本土确诊病例2:男,40岁。
上述病例1、2为我市10月2日公布病例的同单位人员及关联密接者,隔离期间检测核酸阳性。
本土确诊病例3:女,55岁。
本土确诊病例4:男,52岁。
本土确诊病例5:女,30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女,56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女,29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男,47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男,51岁。
上述病例3-5和无症状感染者1-4为我市近日公布的外省返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落实隔离观察,隔离期间检测核酸阳性。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男,47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男,40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7:女,51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男,32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9:男,50岁。
上述无症状感染者5-9为10月7日从外省乘同列车来穗人员,接通报该5人为所乘列车同车厢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列车停靠广州站后闭环转运至隔离点,隔离期间检测核酸阳性。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0:男,58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女,33岁。
上述无症状感染者10、11为近日我市公布的从外省自驾车来穗病例的同行人员,均落实隔离观察,隔离期间检测核酸阳性。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2:男,43岁。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3:男,49岁。
上述无症状感染者12、13为我市10月2日公布病例的同单位人员及关联密接者,隔离期间检测核酸阳性。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4:女,38岁。10月8日从外省乘列车来穗,接通报其为外省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落实隔离观察,隔离期间检测核酸阳性。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男,40岁。10月9日从外省乘列车来穗,在途中接通报其核酸异常,列车停靠东站后闭环转运至隔离点,复检复核核酸阳性。
上述20名感染者均已闭环转运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隔离治疗。相关密切接触者和涉疫场所已管控。
新增1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14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2例,分别为德国输入7例,孟加拉国、法国各输入2例,老挝输入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4例,分别为德国输入4例,老挝、印度、美国各输入2例,科威特、缅甸、韩国、阿联酋各输入1例。
上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入境后,按全程闭环管理程序转运至集中隔离点。隔离期间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即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隔离治疗。
严防疫情传播 守护我市居民身体健康 广州疾控提醒 ▼
以下的来(返)穗人员,及所有穗康码“红码”和“黄码”人员请跟所在社区(村)、单位、酒店主动报备,或者通过穗康码小程序来(返)穗申报功能主动申报,接受社区相应的健康管理。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增城强化货车司机防疫管理
当前,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 根据防疫工作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货车司机疫情防控工作 强化司机核酸检测力度 日前,区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开展货运行业疫情防控工作 压实压细、不留死角 全面落实属地货运行业疫情防控有关工作
区交通运输局要求
01
要求严格落实货车司机第一责任,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进行核酸检测,检测报告及时截屏上报企业。来增货车司机需通过“穗康”平台登记车辆、人员、货源地等信息,并生成二维码。货源地属于中高风险区所在地要同步上传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其他无风险区域仅上传健康码即可。
02
要求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全体货车司机,根据运输范围及时进行核酸检测,每日汇总上报至属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
03
要求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区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建立防疫工作专班,指导企业督促货车司机进行核酸检测,对企业和货车司机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及时汇总上报。区交通运输局将通过抽检抽查,将核酸检测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和执法查处重要内容。
04
加强与属地政府协作,推动属地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属地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动,对刻意隐瞒行程、不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不认真履行防控责任的货车司机和企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资料图
国庆假期期间 累计共有跨境货车司机18人次、 接驳货车司机3人次 申请在我区留宿 均已按我区相关疫情防控要求处理 进一步扎实细致做好货车司机疫情防控工作 筑牢交通运输行业疫情防控屏障
来源:穗卫健宣(部分信息综合自国务院客户端、广东省卫健委网站、广州疾控i健康)、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