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文学] 大明帝国史(212)

[复制链接]
残酷一丁 发表于 2017-3-5 21: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

下图,大运河东昌土桥水闸遗址。此水闸建于大明成化七年(1471年),目的是提升境内运河之水位。

psb (43).jpg

王冕自邵伯水闸北上,运河水势平稳,船只航行自如。他们经高邮、宝应,然后到达淮安,行程约二百余里。这是十月初了,王冕感受到的气温和两岸的景物、人文状况与扬州差别越来越大,更不要说杭州、绍兴了!

这些观感最后得出两个字:萧条。

原因,也是两个字:黄河。

具体形象的实例——
1938年,黄河花园口被炸,河水泛滥,一泻千里,淹死中国人民89万!

那么,大元帝国时,黄河是咋样的?
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直至元顺帝妥歡帖木儿亡国为止,黄河从未给这个蒙古政权好过。几乎每任皇帝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及秋冬之间,都会接到来自黄河流域府县的告急文书:我县(我府)某河段决堤多少步,灾民几何。

黄河自从南宋初年夺淮入海后,不再流入渤海湾。宋金绍兴和议后,淮河成为分界线,黄河之河患成为两个国家共同分担的灾难。
元帝国一统金、宋,黄河的残酷劫难就由这个游牧民族来接手了。

可以想象,在蒙古大漠,忧愁的正是水资源的缺乏。他们何尝想过天上来的黄河洪水会带给他们什么?

几乎每年,黄河都决堤,或大或小,总教元政府不得安宁!

“黄河决堤,千里蒙害,浸城郭,漂室庐,坏禾稼,百姓已罹其毒。”

河北河南道廉访司在元大德三年(1299年)呈报中书省的文件中又写到:

“大抵黄河伏槽之时,水势较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兼带沙滷,又失导泄之方,崩溃决溢,可翘足而待!”

元政府不止一次修治河堤,但是,刚刚修好,第二年,又到另一处决堤!

飞翔不想再详细说黄河带来的灾难,大家可以看看泛黄区(就是豫东南鲁西北鲁西南和皖北苏北这一片“黄淮平原”)各地的人口数字:

洛阳,6万人。
汴梁,18万人。
归德,2万户,不足10万人。
济宁,5万9千人。
东平,5万人。
东昌,12万人。
大名,16万人。
卫辉,12万人。
济南,16万人。
最凄惨的是南阳(它已经不属泛黄区),仅仅4千人(可怜,这就是当年刘秀的龙兴之地,大元盛世时,才4千余人)!
——上述人口数据来源于宋濂《元史之地理志》。

其中,归德正是黄河夺流入淮河的必经之路!
黄河,让中原大地人烟稀少,经济萎靡!

王元章乘船行于此地(由淮安自徐州),恰逢黄河秋季暴雨!
呜呼!
难道,上天就要王冕无法实现他的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友好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