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文学] 大明帝国史(170)

[复制链接]
残酷一丁 发表于 2017-2-15 21: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

下图,王阳明(王守仁)画像。
psb.jpg

这位仁兄在明史中占的分量不轻啊,不仅他的事迹会长编大论,他的思想(心学)更是影响深远!飞翔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构建“王学”世界!

本集要解决一个问题:大明帝国史是时候小结一下了。

从开端到现在,大明帝国史在字数上已经突破二十五万字了。从朱元璋出世,到他参加濠州红巾军,到他占领滁州、和州,到渡江占领太平,到占据金陵,称吴国公,到四出掠地,占有南直隶(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浙江交界地区)十余万平方公里之土地。在时间上,截止到1359年初。同时,还交待了元末的政治局势,红巾军的发展,张士诚、方国珍和陈友谅的崛起,对元朝几个重要官员(福寿、余阙、杨完者)的刻画,对朱元璋的几个部将和谋士(常遇春、邓愈、李文忠、宋濂、刘基)事迹的初步演绎……等等,虽然有不少片段,特别是战争场面颇为自得之外,尚有许多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
凭这样的《大明帝国史》仍然难以在众多的以明代作为研究、演绎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故此,自上一集开始,飞翔的《大明帝国史》打开国际汉学明史研究的大门,向全世界明史研究学者取经!从此,《大明帝国史》在史料的选取和研究成果的运用方面,不再局限于国内(特别是大陆)——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研学早已被急躁的功利主义毒害了!仅仅凭清修《明史》就开笔撰写明史,等同于翻译而已!

随着《大明帝国史》的不断更新,飞翔越来越觉得,这三百年史事,不仅仅要去伪存真,复原历史之本原,最重要的是:如何表达出来!
信,是最基本的。
达,是最准确的。
雅,是最完美的。
严复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翻译境界,还仅仅止于翻译而言。
作为这种境界的追求者,飞翔的明史创作还不满足。

没有与当世连接的历史,有何用处?
《大明帝国史》不仅承载着对有明一代的高保真的还原,还要对当世中国之发展提供一面“照妖镜”的作用。

于是乎,明史之研究深度和广度,必须冲出桎梏:不唯中国大陆,亦要旁及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法国、英国及美国等地之明史研究——大明,属于全世界!
一般人写史,喜欢全译,拿着一部史籍,马上就埋头翻译。很少多看看另一部史籍是怎样写的;更很少打开窗口,看看别人写什么,看看别人怎样写。
结果,写完了。写出来的,充其量就是翻译本罢了——写作本身毫无价值,不过是古书的现代文版而已!
古文错的,仍是错。
古文作者的近视观念,仍是近视观念。
这,不是飞翔的追求。

《大明帝国史》,不是教科书。
不是编年体。
不是纪传体。
也不是章回小说。
不是篇章论述体。
更不是论文专著。
它,是一篇散文。
叙事散文,企图带点诗意的叙事性散文。
就是明代之《史记》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友好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