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文学] 大明帝国史(156)

[复制链接]
残酷一丁 发表于 2017-1-26 15: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残酷一丁 于 2017-1-26 15:15 编辑

下图,滁州绝境“柏子灵湫”,朱元璋求雨之地——可惜已经湮灭!
psb (11).jpg

时光倒流到五年前——公元1354年,朱元璋攻占滁州。
郭子兴领部属一万余人投靠女婿朱元璋,滁州一下子军马四万多!

——飞翔,为什么要时光倒流?
——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朱元璋的早起史料被发现,没法子全书改写,只好使用回忆录的方式追述往事。比如,今天,又喜得《大明一统志》(这是千辛万苦从日本网站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中心汉籍全文影像数据库下载的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御制序原版)!中国的古籍基本上流失于海外,比如《明实录》,居然美国国会图书馆有一套善本,英国大英博物馆也有一套,法国、韩国及日本都有一套!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
深究一下,发现:非也!
其实大多数就像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一样,像王圆箓道士那样,在大清政府不予理睬的情况下,把藏经洞的经书卷牒卖给英人斯坦因一样。结论就是:政府腐败无能,王道士不是没有向官方寻求帮助的。
好了,不扯这些了。

回到朱元璋时间。
当年(1354年),夏季,七月,滁州大旱。
大旱意味着什么?
粮食颗粒无收!
四万余红巾军!吃什么?
朱元璋担忧他的军队的吃饭问题!

这时,有人来投军。
除了前文提及的胡大海、邓愈之外,还来了两批人。
第一批,是两员武将:孙兴祖和王志。这两人日后再说。
第二批,也是两人——儒士:杨元杲和阮弘道。

——李善长是第一个投靠朱元璋的读书人,其后,就是杨元杲和阮弘道了,再后些,是范常。

朱元璋最缺乏的就是读书人,之前来了李善长,听了他布衣天子的一席话,顿感自己就是汉高祖刘邦。如今又来两位儒士,心里自然高兴,连忙热情接见。
彼此行礼,杨元杲、阮弘道自我介绍后,元杲对朱元璋说:朱公子,本来我们是三个人前来投奔大军的。中途有一人家中有急事,没有前来。
哦?
元璋问:谁啊?
“王宗显。”

元璋心里说:你们来就好了,他没来,说来有什么用?
杨元杲看着这位红巾军的新星——朱公子,明白他的心思,于是说:公子,目前滁州大旱,军中乏食吗?
元璋点点头。
元杲说:我们那位没能前来的朋友让我俩带来良方。

元璋来精神了,问:什么良方?
求雨。
元杲答。
元璋一听,就泄气了:求雨?行吗?这些方法摆明就是骗人的把戏。
公子,王宗显先生说,求雨是可以的。
杨元杲再说:关键是在哪里求雨。
元璋看着他。

元杲说:滁州西南有丰山,山上有山谷叫阳谷,里面有深水潭,名叫“柏子潭”。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征讨南唐滁州,在此修建龙王庙,专用于求雨。公子宜往此庙,拜祭龙王,然后求雨。
朱元璋大喜!
原来求雨也要讲究地方。
——这个地方,后来明人称为“柏子灵湫”。

那么,王宗显人未到,策先到的“求雨良方”真的求到雨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友好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