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1972年冬,伟大的革命导师毛主席发出最高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他对众开国元勋说,这九个字,来源于元末明初一个叫朱升的人之口。当时朱元璋问他如何夺取天下,他回答——
上图,就是当年“九字令”之旧照片。
朱升到底讲了哪九个字呢?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由于缺乏姚琏与朱元璋会面的具体资料,午膳后,吴国公与姚琏之间的对白难以猜测,估计大致和唐仲实差不多。
——目前,除了《四库全书》在提要部分有简单介绍姚琏曾任太平儒学教授,后辞职回乡隐居之外,没有更多的资料了。所以,飞翔也不敢胡乱编造他们的会谈记录。
次日,朱元璋检阅完邓愈部队的高原练兵——下一集再说。
再次日,朱元璋就带着邓愈、杨璟二人及几十名骑士,出徽州西门,直奔休宁回溪村。而常遇春则在后带一千马军远远跟随保护。
这天,冷雨冷风已经结束了,一丝阳光从深冬云层里透射出来,晴天的迹象很明显,估计,不久就会出现冬季之暖阳。
枫林先生朱升,刚从石门书院回来,年届六十的老先生接到邓愈将军的名帖后,心里升起一阵不祥的预感——
听闻,他的主公吴国公朱元璋要来拜访自己,所以,朱先生早早就从书院回家,等待着传说中的金陵主子!
那么,“二朱”会谈究竟是怎样的?
下图,枫林先生朱升画像。
朱升之所以被世人记住,就在于他在朱元璋向他询问时务时,他说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不要少看这九个字,它分别从军事、经济和政治三个角度对朱元璋势力作出了高度的前瞻性之概括。
高筑墙,就是要做好打硬仗的军事准备,做好防御战。
广积粮,就是要做好打硬仗的粮食补给,也就是经济财政要够雄厚。
缓称王,就是不能在政治上太早树敌,在前面两个打硬仗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才竖旗称霸!
朱元璋听到枫林先生的九字“真经”之后,先是心头一震:想不到这个老先生竟然目光精准!我一路走来,就是这样做的,但是一直找不到这么精准的理论!
继而,元璋微微笑,很佩服朱老夫子的观点。
是啊!
环顾四邻:虽则自己已经占据了金陵城及周边的十几个县城,但是,自己的东面,是张士诚势力;西面是陈友谅势力;东南面是元军势力及方国珍势力;北面则是刘福通势力;刘福通以北,则是元军的几股势力!
可以说,朱元璋是四面受敌!
“国际形势”一点儿也不乐观!
如果自己早早称王称霸,就会过早地招来众多的敌人!
为今之计,只有不断埋头苦干,不动生息地壮大自己的军事势力,大力发展农业粮食生产,把军事和经济都搞上去。做到有将士、有粮食、有武器、有训练,能防御、能出击。那么,四有二能实现之日,就是平定天下之时!
目前,朱元璋下浙东,就是选取了抵抗力量最为薄弱的地区进行鲸吞蚕食!
朱元璋很赏识眼前这位朱升老先生,于是,请他出山,作为参与军机之谋士。
枫林先生,婉言谢绝,说:山中野老,不学无术,恐难胜任戎马倥偬。请阁下另择高贤。
元璋笑道:枫林先生过谦了!
邓愈在旁加了把嘴:先生大才,逢真主而名垂千古。我家主公礼贤下士,求才若渴。金陵陶安先生、孙炎先生等皆俊杰也,均入幕国公府,效命国家,拯万民于水火,逐夷狄于中华。望先生以天下为念,以苍生是盼,参赞机务,一展抱负!
朱升犹豫了。
朱元璋又说:先生授徒石门,以为传道于学生,将中华礼教风俗代代相传 亦报国家,为黎民!今天下崩乱,人民流离,众生欲学而不能。时不与也!今元璋,振江淮之旅,惩顽翦凶,荡平八方,恢复中华。乃先生流传礼教风俗之根本。望先生念及苍生,相助朱某,一匡寰宇,立功立言立德,岂非大丈夫之宏愿哉!
说完,朱元璋深深作揖行大礼!
枫林先生连忙双手扶起,说:只怕老朽不才,有负主公所托!
——既称“主公”,枫林先生即为朱元璋入浙第一名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