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到年底了,无论我们在外面如何浪荡
心里面牵挂着都是
家
家住荔城街碧桂园的84岁老人罗杏坐在轮椅上
忆起儿时
她的双眼泛起泪光
“6岁时,因为家穷,母亲把我送给了一对夫妇,后来我辗转被增城朱村一户人家收养,从此再也没见过家人。”
最大的心愿是与亲人团聚
罗杏说,如今她儿孙绕膝、家庭幸福,但寻根认亲一直是她最大的心愿。她希望本报能帮助她找到两个弟弟罗康和罗胜,早日与亲人团聚。
回忆:6岁时被母亲送走,转辗来到增城
“那时家里很穷,母亲靠养蚕维持生计,家里的田地种了很多桑树。”罗姨用力拾起儿时记忆,一块块碎片拼凑出一个个有关“家乡”、“亲人”的场景。
“白天,母亲背着小弟出去干活,我就留在家帮忙照顾二弟,那时候,两岁的二弟经常围着凳子走来走去。至于父亲,我只记得有一次他抱着我上街,给我买零嘴吃,后来就再也没出现过。”罗姨说,当时正是日本入侵顺德时期。兵荒马乱的年代, 家里三个小孩嗷嗷待哺,母亲无法支撑起整个家庭。6岁时,她被母亲送给了一户住在河涌边的夫妇。这一送,她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此展开。
“那户人家也很穷,家里是棚搭的,饭都吃不饱。”罗姨说。后来,那对夫妇以“养不起”为由,又将她送给了大良一对开旅店的老夫妇。当时8岁的她长得很是机灵,还会做不少家务,自然得到了老夫妇的宠爱。但好景不长,旅馆因着火被烧得精光,罗姨被当作是“扫把星”赶出了家门,开始了乞讨生活。
不记得自己到底乞讨了多长时间,在乞讨的路上,罗姨遇到了后来的养父朱成光。朱成光是朱村人,当时到顺德做点小生意,见罗姨可怜,便把她带回了朱村。19岁时,她与现在的丈夫认识,随后建立了家庭。
老人的心事
如今,罗姨儿孙绕膝、家庭幸福,三个儿女都十分孝顺,可谓苦尽甘来。但只要一提起寻亲之事,她还是忍不住落泪。
1983年前后,罗姨的大儿子曾从收音机里听到关于寻找顺德大良人罗杏的广播。由于曾听母亲说起儿时之事,他便赶紧写了一封信寄到广州电台,将事情详细说明,并附上自己的地址,却没有收到任何回音。那是罗姨最有希望找到亲人的一次机会,但因当时通讯不便,这希望也就落了空。
希望虽渺茫 但依旧期盼着
此后几十年,罗姨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亲人的念头,但均因各种原因一直无果。“也不知道我的弟弟罗康和罗胜还在不在世,或许都不在了。”说到这,罗姨红了眼眶。她说,即便希望渺茫,她依旧每天期待着,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与亲人团聚。
爱心漂流瓶
如您有任何与罗姨亲人相关的线索
请拨打本报热线020—32821516联络告知
一起帮助老人实现团圆梦
来源:增城日报 文、图∕记者曾文秀
编审:曹剑萍
责编:黄家荣 编辑:黄艳枫
增城日报全媒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