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文学] 飞翔明史(38)

[复制链接]
残酷一丁 发表于 2016-10-12 09: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

下图,吴良墓神道之石像,南京。
吴良墓道.jpg

俞通海,出自巢湖水师的将军,取金陵时,战功赫赫,现在领命对付太湖马迹山的张士诚部队,自然是小菜一碟。几轮冲锋,马迹山的守军解甲投降!张士诚的救援部队还没抵达战场,俞通海已经挥师上岸迎头痛击东吴军队。东吴军长途跋涉,还没来得及休整就被俞通海猛攻得大败而逃!
好了,江阴左右两翼已经翦除,元璋命二十四将之一的吴良领兵直捣江阴!
吴良,在历史演义小说里往往描绘成一位武林高手,事实上,也差不多的。他武艺超群之外,还有一项绝活——潜水侦察敌情,简直就是《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张顺”!
恰恰好,江阴这个地方,就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传说中,施耐庵还在江阴的某个大宅院做了好几年的教书先生。也许,吴良的故事,给了老施不少启发吧!
张士诚的部队驻扎在秦望山,依山为营,居高临下,吴良与同袍赵继祖、郭天禄计议后,决定分兵强攻。
郭天禄,从字面上猜测,应该就是郭子兴的兄弟的儿子,郭子兴的三个儿子都死了,用原文来说,就是绝后了。但是,郭子兴是有三兄弟的,他只是排行第二。他的儿子有天叙、天爵,现在再来一个天禄,应该就是“天”字辈了。所以,这个郭天禄应该就是郭子兴的侄子。
这是夏季六月的一天,天气很闷热,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江阴临近大江和海边,大气强对流现象很普遍。吴良根据侦察得来的情报,决定分兵强攻是有道理的。
赵继祖打头阵,张士诚部队出来迎战,两军相遇,刀枪并举,一番厮杀,双方一度僵持。吴良与郭天禄再发兵投入战斗……
就在此时,天空闷雷隆隆,不知从何方飘来滚滚乌云,遮天蔽日,刚刚才烈日灼心,一瞬间竟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郭天禄建议吴良鸣金收兵,吴良斩钉截铁地说:此乃破敌良机!
说完,他纵马前奔,高呼杀敌。郭天禄、赵继祖急忙挥军直插敌军左右两翼。
张士诚部队恰好处于迎风坡,大风吹刮到他们眼睛都睁不开,敌人已到面前,措手不及,难以抵挡之际,又下起大暴雨!
吴良军队不知从哪里来的士气和斗志,在狂风暴雨中,竟然越战越勇,毫不畏死!
张士诚部队,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指挥官,终于是全线崩溃!
这场仗,仅仅持续了一个时辰,江阴守兵全面败北!
吴良军队雄赳赳,气昂昂开进江阴城!
自此,先挫其两翼,后捣中央的江阴战事宣告胜利结束!
朱元璋赢得了长江口的控制权。

江阴得手后,朱元璋命吴良的弟弟吴祯增援,协助防守。并带手谕,告诫吴良:江阴乃我军东南屏障,制大江而扼海口,不容有失。尔需体会孤心,做到四不——不与外敌交往,不接纳敌军的逃兵,不要贪图小利贸然开战,不要与敌军争一日之强。尔之职责在于保境安民,令人民安居乐业。如此而已。
吴良吴祯兄弟二人谨记吴国公的教诲,在此后的岁月里,牢牢地保卫着江阴这座桥头堡,时间竟然长达十年之久!一座江阴,一座长兴;一个吴氏兄弟,一个耿炳文,都是朱元璋的坚实碉堡,都用十年时间捍卫着朱元璋的东面大门。张士诚竟然无法越过这两座“雷池”!
吴祯墓.jpg

元璋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他的下一个目标——浙江!
委派何人攻占浙东?
他心里早有了上佳人选——邓愈、胡大海。
第一个目标——徽州。
邓愈,明初六王之一,如今需要详细记载他的功绩了。
徽州,今天属安徽,就是歙县,也就是那个“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所在地!此时此地为元政府控制,如何取徽州?
从史籍上,聊聊几笔,看不出邓愈和胡大海的战略与军功。
——为什么飞翔如此详细地分析描述每一场战役的细节?实在看不惯传统史书完全忽视军事的观点。
飞翔会分五步描述战役:
第一,作战意图,就是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第二,如何打?这是属于战略层面的。
第三,打的过程。这是属于战术层面的,有时还必须有“随机应变”的临场变化。
第四,把战场的地形,天气及突发事件交待清楚。
第五,关于战役的描写,必须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所以,飞翔明史注定不可能与以往的任何一部明史雷同,也许,若干年后,它会成为杰出的明史著作。
只因,飞翔一生人只写这么一部书——用心之作!
好,自吹自擂之后,预告,下一集——徽州之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友好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