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文学] 飞翔明史(32)

[复制链接]
残酷一丁 发表于 2016-10-9 11: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

缪大亨渡江直取扬州城,张明鉴长枪军出城迎战。战斗的结果是:长枪军不敌,败退回城。
原因很简单,长枪军饥饿无力作战!
——故此,在冷兵器时代,决定战斗胜利的因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士兵的人数和武器,将领指挥官等。其实,在古代,士兵在战斗过程中,体力消耗比现代要大很多,他们最需要的是营养的补充,也就是粮食是最重要的。元末,江淮一带,从军的都是农民,个子相比西北的蒙古兵团要矮小的多,也缺少战马,所以,这一带的士兵大多是步兵。为了在对付蒙古兵团时能得到一定的优势,江淮步兵的武器基本上就是长枪。这些长枪,一般都有一丈二尺长,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大约三到四米的长度。若五六个步兵把长枪一致向外,擅长马上作战的蒙古骑兵根本无法近身!在西欧,步兵手持的长枪要更长一些,有五米,甚至十米的——这时,需要几个步兵手握武器,若排成几排,前后交错步进,对敌军的骑兵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张明鉴的长枪军虽然厉害,但作战时间一久,饥饿带领的副作用就出现了,士兵无力继续奋战。
缪大亨命令攻城,东吴军队动用投石机,塔型云梯,弓箭兵、盾牌兵、长枪兵等一拥而上!
张明鉴军胡乱抵挡了一会儿,实在支持不下去了。吃人张只好宣布“投降”!
大亨立即解除了长枪军的武装,收编降兵万余人,还有战马两千余匹!
但是,清点城中百姓,竟然仅剩十八家人!
恐怖!可怜的扬州人民!在吃人张的淫威下,大量的百姓被杀被吃掉!!
扬州,至今天,仍有名为“十八家巷”的路名,就是650多年前吃人张张明鉴罪孽的明证!
缪大亨见无法在扬州城据守了,只好上报朱元璋。元璋下令,重新再造一个扬州城。
至于张明鉴的下落,时至今日,都无法找到确切的资料——也许,根据他所犯的罪恶,自命吊民伐罪,为民除害的朱元璋,多数都是把张明鉴处死了。
下图,张士诚政权发行的的天佑货币——天佑通宝。
天佑通宝.jpg

军队缺粮,士兵杀人作食物,以人肉填饱饥肠。朱元璋从扬州仅存的十八家居民之事实得到真知:战争取胜之根本,在于粮食!其实,之前,朱元璋的军队也经常缺粮,除了攻占地方据点,抢夺他们的军粮之外,就是向老百姓强行摊派,甚至到了巧取豪夺的地步!如何有效地保障军粮的供给?维持部队的作战力?
在与幕僚商讨后,朱元璋决定仿效曹操的屯田做法,用军队耕作农田,生产粮食。
于是,他,委任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农田水利之建设,并负责耕作、生产粮食。
康茂才,原为元军义军元帅,归顺朱元璋后,随军作战,立下不少战功。这位康公,是一位大孝子,对母亲萧氏孝顺体贴之极。他在集庆战后投降朱元璋时,曾说,从前作战,彼此各为其主。如今归降,乃是服从真主,要生要死,唯命是从。若能活我,自当报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大笑,释放了康茂才。
这次,朱元璋专门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对他作出重要指示:粮食、水利十分重要。特别是各处水利设施,一定要亲身巡视,要大力修建山塘水库,令农田在枯水期有水用,令低洼处无水涝灾害。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你开设的大小官员一定要以民为便,不能骚扰百姓,祸害人民。
康茂才领命而去。于是乎,三五年之间,应天政权,军粮充足,朱元璋的军队得以从容来往于大江南北,并且可以实施万里作战!康茂才之功也!
朱元璋也正式废除向民间摊派军粮的命令——广积粮也!
石人.jpg

就在吴国公朱元璋布下对抗张士诚西进的封锁线的同时,陈友谅进攻安庆的战斗也打响了。
安庆,从元末这场仗开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战场——当然,它最出名的是太平天国时代。在元末,安庆是长江下游之重镇,为太平与江州之间的最大城市,由元朝名臣余阙镇守。
余阙,就是唐代之张巡,南宋之文天祥,明末之史可法,其忠烈赫赫,光照千古!与他同一时代的杨惟祯,王冕,宋濂,刘基都曾为其作传赋词,明代大量的文人,清代的不少名人诸如袁枚,赵翼等为其作诗作传,比比皆是。
余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飞翔准备用三千字叙述这个元朝的大忠臣——飞翔明史就是大力宣传大力鼓吹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忠孝仁义”的作品。
为了渲染余阙之忠烈,先来刘基(刘伯温)的一首 《沁园春》,作为开场白:

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奸贪,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溺摧顽。

清名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辛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
刘基这首词,尽情描绘了余阙之忠烈!飞翔之文字基本上是以此为据的,当然,宋濂的《余阙传》也有所采用。

余秋雨自认为余阙是他的祖先,但是,余阙并不是汉人。他是当年蒙古灭西夏时,尽杀党项人之后的剩余残众。蒙古人称西夏人为唐兀人,这批少到可怜的唐兀人自称姓“余”——就是剩余的意思。即便如此,唐兀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很高的,因为他们属于色目人,在人种等级上位于第二等,国家政策是优待他们的。所以,余阙的父亲很容易就做了个小官,被委派到庐州(今合肥)做官。余阙在庐州出世,也就是庐州人了。
庐州二贤(另一个是北宋包拯)之一余阙早年丧父,十三岁才学习文化知识,但是他与众不同的是,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超高!不仅成为汉文化的忠实拥趸——文章与书法十分了得,也是儒家学术的资深研究家。在1333年,元末最重要的开科考试中,余阙进士及第!同榜者,刘基是也!
如今,元代文学史中,余阙是绕不过去的人物,有《青阳集》行世。
身为色目人,有如此高的汉文学造诣,元政府也没有埋没人才。在中央,余阙最高官阶是监察御史(就是全国最高检察院监察长),并担任三史(宋辽金)的编撰,为这三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的记载贡献了不少力量。
元末,天下大乱,余阙出镇安庆,谱写他人生中最壮烈的赞歌!

下图,余阙画像,清代。
余阙.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友好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