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村人居然有个咁牛逼噶祖先——朱熹!!!!

[复制链接]
865650570 发表于 2016-5-22 09: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氏宗祠——叙伦堂)
初入朱村,一派古今并存的风貌尽收眼帘。饭店、汽车维修店、宾馆等商业行当随处可见,因为朱村街仅一线之隔,加之广汕公路交通便利,这里正与现代化、商业化慢慢靠拢着,逐步发展为一个商贸发达的小集镇。然而,愈向里走去,我们愈能体味到朱村特有的文化气息。青苔泛泛、牌坊林立、红砖青瓦、黄土屋等无不承载着昨天的故事,和凝聚着久远的文化传承。
朱村村始祖朱见源,迁居增城朱村已有740年,子孙后辈自此广拓田宅、安居乐业、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村域面积如今达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965多亩,户籍人口5100多人,常住人口6000人左右

今人迁居,多半因其繁华,有着交通发达、地理环境优越、医疗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等优势条件,譬如“北上广深”,一直是国人迁徙的目的地。今古有异,宋端宗元年(即公元1276年),朱见源举家南迁并开居朱村村时,朱村村还只是穷乡僻壤,迁居只是因为战祸。
当时正值朝代更替,繁多的战事无可避免。自公元1275年春至公元1276年春,历时一年,宋元之间的较量历经溧阳之战、独松关之战、常州之战、五牧之战等激战,一时民生凋敝,民众纷纷南迁以躲避战乱。
据朱村村朱氏二十五世子孙朱逢见在2000年重抄的《朱氏族谱》中记载:“四世、小八郞,字见源,生于宋理宗端平元年……宋理宗时,明经进士,遭乱未任。至端宗元年,公元一二七六年,甲午岁,携家避乱来增城朱村……”朱逢见在2003年朱氏祖祠重修时曾作诗:
“家声传鹿洞,拓业增邑中;七兄和一弟,八郎系乳名;宋末携家至,迄今七二八;丹山是房号,子孙已万千;修祠惟纪念,世代应保存;喜庆多传颂,毋忘先祖恩。”兄弟九人,八郎见源开居朱村村,余者迁居清远、从化、惠州、佛山等地,朱氏开枝散叶至今,人数已有万千之众。

(“朱村族谱”)
朱氏族谱开始于朱熙公(唐朝会昌年间,即公元841年至846年),由山东而迁河南,八传而迁安徽,十四世而文公出,然后又迁赣、粤,后代延绵不断繁衍,迄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子孙后代不胜其数。作为朱氏族人的文化之根,充当规范后代子孙言谈举止的无疑便是族谱了。可以说,朱氏族谱无形中已成为朱氏人的祖训、家规。在朱逢见重抄的《朱氏族谱》序文中提到:“此又何其慎也,非即以史氏记事之法,而通之法,而通之祖于谱,例者乎,抑又思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下逮,元明诸世代不乏于人,尚后世览斯于谱者,思前代之明德,克自振拨于以上,接考显著当世则宗谱即家训可也。”可见,《朱氏族谱》不仅担负着“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作用,更是维系着一个氏族的凝聚力。

(朱氏宗祠)
后辈除了可以在族谱上的文字记载中找寻先祖的记忆之外,还可通过以重修祖墓、宗庙等方式来寻根问祖。
2000年,朱村村村委会本着“仿古、胜古、坚固、美观”的宗旨,倡议村民自发捐款,对朱村始祖小八郎祖墓进行了重修。此举不仅弥补了朱村人因祖墓坍塌失修而引发的愧疚之感,而且也有利于激发朱氏族人之间的凝聚力。正如朱逢见在倡议书中所言,“慎终追远乃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缅怀先人缔业艰辛,喜见朱村今日子孙繁衍昌盛”,于是修祖墓势在必行。
2002年,朱村村村委会还募集资金对朱氏宗祠(东祠)进行了修缮,而今它已成为当地村民娱乐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朱氏族谱》中有记载:“东祠,由晚叔、桂芳父子商议承建,元天顺帝至顺元年,公元一三三零年庚午岁兴建,清世宗雍正四年,公元一七二六年丙午岁加修……”但朱氏宗祠经不住时光的打磨,特别是在战乱中损毁严重,2002年得到修缮的朱氏宗祠(东祠)已经焕然一新,东祠的大门有一副对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
四书精曲宋英儒。
斗坪两侧门上刻有雍雍、肃肃,似有深意。往里进,内门上高悬一个大牌匾,写书“叙伦堂”。朱逢见笑着说:“这块牌匾意思是说天伦之乐,每当村里有喜事都会在这里摆酒。”

在朱村村的牌坊后面,可清晰的看到一副对联:
山川诚可爱爱家爱国爱家园;
月桂竞能攀攀月攀星攀宇宙。
由此可见,朱村村人极为提倡爱的教育和奋斗拼搏的精神。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出现了许多名人。在朱村村的牌坊上写着朱村简史:“余系朱文公、熹、又称朱夫子后裔,绍兴进士,公历高、孝、光、宁四朝贤臣,三殿阁老,著作浩繁,计有二十部万卷有余……明朝广贤公任直隶盐场使;文瑞公授揭阳仑使……”记载的是朱氏先祖朱熹的简要事迹。朱逢见所写“家声传鹿洞”,也是指的朱文公朱熹。
在朱村村,每逢农历二月十二日有一个重大的集会,这个集会很早就流传下来,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无可考证。“那天朱村人都会穿上新衣服,每家每户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吃饭,场面热闹非凡。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下,集会往往是促成未婚男女之间婚姻关系的重大节日。” 朱逢见笑着介绍。
时代在变迁,商业文化掩盖了传统文化的外在,却无法挡住传统文化从里向外发出来的熠熠生辉的光芒。朱村村历经700多年,其子子孙孙能延绵不绝,究其根本,是朱氏族人“思前代之明德,克自振拨于以上”使然。

最了解村史的老人朱逢见
7月19日上午,朱逢见老人拿出精心保存的朱氏族谱对记者说:“这是我翻抄的族谱,旧的族谱,早没喽”。旧族谱早没了?记者的疑惑显然被老人看了出来,“以前文革呀,我们朱村的旧族谱都被烧毁了,太可惜了。”几位老人附和着朱逢见的声声叹息。
朱逢见千禧年开始重抄族谱,谱中的一横一竖,所有格子都是老人一笔一划在空白的纸上完成的,连封面也是自己亲手做的线装。当记者问及其他老人家中是否有族谱时,几位老人都摇摇头。“我这本是村里最完整的了。” 朱逢见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微笑中带着一种自豪感。“没为什么,我自己好这个的。”浓重的口音,丝毫没有阻碍这位老人对朱村历史的热爱和先祖的崇敬之情。
朱逢见是二十五世子孙,但他拿给记者的这本族谱只记载到十八世便断了。如今,朱村也随时代在变化,能真正了解朱氏历史的人,村中已是寥寥无几。朱逢见对朱村朱氏历史的自豪与热忱,是老人坚持完成重抄族谱的动力,但并非一人之力可以重修族谱。

朱村塔
当我们谈到朱村的名胜古迹,已是耄耋之年的朱逢见脸上露出了遗憾与无奈的神情。他介绍:朱村原来有八景,分别是“仙桥新市”、“语文登院”、“新基武庙”、“谷种存嶺”、“佛嶺圣宫”、“观音仙泉”、“万年松阴”和“萧霞古寺”。然而,年代过久而坍塌失修、文化大革命和日本人进村肆意破坏等原因造成现在朱村仅两景尚存,分别是“谷中存领”、“佛嶺圣宫”。
其中令朱逢见“徒有心而力不足”的是“谷种存嶺”中的“谷嶺塔”。他谈到,面对荒废“谷嶺塔”的状况,村里的人有想到过一起组织去重修它。但是广州文化保护管理那边,以他们将会对“谷嶺塔”进行重修拒绝了村里人的重修。然而,至今为止,这座于2008年12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化保护单位,并命名为“朱村塔”的青砖结构六角五层实心风水塔,至今没有得到任何的保护。记者探访发现,“朱村塔”藏身山丘荒林之中,难掩倾颓之势,不知还能经受几多岁月的风吹雨淋。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41214553.html


6.jpg
5.jpg
8.jpg
3.jpg
2.jpg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9 显示全部楼层
865650570 发表于 2016-5-22 09: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中的族谱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zbaobao 发表于 2016-5-22 09: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s:1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8n4c5c5 发表于 2016-5-22 10: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s: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ershao 发表于 2016-5-22 15: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s:6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shf 发表于 2016-5-22 2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s:6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igzr 发表于 2016-5-23 08: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犀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inchancheng 发表于 2016-5-23 08: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s: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s12345 发表于 2016-5-23 09: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s: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aipinji089 发表于 2016-5-23 1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s:6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