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讲你唔知 以前增城县城居然系正果上面

  [复制链接]
印象增城 发表于 2015-8-27 22: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jpg

1.jpg

2.jpg


     二龙争珠街,位于正果往北七八里的河畔(现龙潭埔西北向的绿洲),是增城最早县治。对于这一片静寂的废墟,东汉时期始,曾是灿烂辉煌县城,昔日的商业活动中心,这一个被岁月碾碎的文化遗址,已被历史掩埋。

       增城人喜称县城为“街”。增城的第一个县城叫“二龙争珠街”,第二个县城叫“东街”,第三个县城叫“增城街”。

       增城的“街”,代表商业集散地,“街”比“圩”或“市”还要大。增城人将县城称街后,将其次的集市称圩,如派潭圩、正果圩、福和圩、中新圩、永和圩、仙村圩等,将仅“开于朝,而不暮于市”的小市场叫“市”,如雅瑶市、均和市、大墩市、腊圃市、来安市……

        二龙争珠街的“二龙”,是指弯角牛山和庙岭山这两座山。西湖滩的弯角牛山,山形似龙公,九起九伏;位于增江东龙潭埔的庙岭山,山势七起七伏,山形似龙母。又因位于增江之西三江汇合之处的江边,有一巨石,方圆两千余米,浮在江边,形象似珠,东西两龙俯视耽耽江中的宝珠,故地名“二龙争珠”。

       二龙争珠街是南北交通咽喉之地,遗址地处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这里钟灵毓秀,自成天地。五代十国前,这里就形成了货物集散的格局,它濒临番禺,北上可抵博罗、龙川等地,为北上南下贡赋军需运营的必经之地和生活物资集散之地,有为粮油布匹、日用杂货、五金陶瓷、增江特产集散中转的专用码头,其繁华名扬南粤大地。江风声声,樯橹如林,千帆云集,百舸争流,一片繁忙喧嚣的景象,已相当发达。

       清澈的增江水,自龙门永汉蜿蜒盘旋而来,永汉河、二龙河和增江河在这里拥抱融洽,增江河又接受了新鲜血液,水源更加丰富,更加生机勃勃,生命力更加强盛,绕二龙争珠半岛再向三江官海口流去,使得二龙争珠街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半城山色半城江涛,大城小郭建筑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错落跌沓,商贾大户林立,民居鳞次相比,和谐地共同演奏着增城生活的乐章。

       但在迁县址东街,频繁的战乱,诸多的历史原因,致使二龙争珠街日益走向衰落,昨日的一段辉煌,掩埋进了沉寂的废墟之中……

       如果不是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友人带领下实地踏勘一番,或许我是绝对发现不出什么文化遗址的。谁能相信这甚至已不见残砖败瓦,础柱碑褐的地方,就是那座曾繁荣南粤数百年的古增城的县城?那座已很古老但又很年轻的增城的古县城?那个1800年前的,因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于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划分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而建立起来的增城县的县城呢?(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冽江、揭阳,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从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建县设县址,唐末宋初另迁县址,将县址东移至今县东北十里的东街村,后移至九岗村(即今荔城所在地),拉开二龙争珠街古遗址这本厚重的卷帙,它也曾辉煌过,灿烂过,趾高气扬过,这里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堆积了两汉、三国、两晋、五代、十国、唐宋不同历史时期的沉积物。二龙争珠街的兴废与增城的强衰相始终。

       我漫步在二龙争珠古码头遗址上,我感到历史的严酷,脚下步伐的沉重。二龙争珠码头曾是古增城最繁华的码头,是增城最古老的码头。现在空空旷旷,平平常常,荒草稀疏之中,连残墙断壁也看不到,惟见袒露的黄土,以及通向码头斜坡上几块石阶碎片。河水滔滔的江畔川滨,幽暗苍苍的翠竹林中,荒芜疯长的杂草丛里,深埋泥土里的城郭遗址和砖瓦残片,沉积增江里的弓箭和剑戟残骸,依旧无声地讲述着昔日烽火狼烟的故事,和县城南迁东街的因由……

       二龙争珠古码头静静地守望,似在追忆往日的壮观,历史的记忆几被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露洗涮殆尽,关于它的起始,它的兴盛,它的衰落,待发掘才能供天下人鉴赏。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没有斛筹交错,酒声灯影,只有凄凄蝉鸣,文化和文明弥漫在竹林草丛之中,似在讲述一段传说,一个典故,一首无标题的乐章,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只是古县城博大宏丽的神韵依然在,那种沧桑和生命气息,历史的残章断句在饮泣哀叹,还时断时续地从残垣断壁间,从岁月的缝隙间,丝丝缕缕渗出来,扑面盈怀。

       二龙争珠街故城遗址是要发掘才能看到的,我百感交集,我们该怎样去发掘延伸这一片灿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57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增城 发表于 2015-8-27 22: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关于增城二龙争珠街的报道

黄屋村位于正果镇东北部,增城境内增江河的最上游,属于湖心岛旅游景区范围内,村中有水质清澈见底环绕双龙争珠岛,有沙质细滑均匀长达2公里的沙滩,生态秀美,田园风光无限,是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黄屋村历史悠久,自开居以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村中旧民居以青砖建筑为主,规格、朝向均统一、整齐;新村规划统一,环境卫生整洁。村落附近有增城县驻地旧址,村中有民国大戏院、祠堂等特色建筑,如今依旧古迹可寻。全村有230户人,共803人,先祖为黄复清。

1.jpg

黄屋村民国大戏院


    沿增江河北上,一直到它在增城境内的最前端,正是现在黄屋村的所在,地处增江北岸。岸边有一古渡口,为河水淹没,仅有几块青砖露出水面。村干部黄石桂告诉记者,水下的麻石路有两米多长,以前从黄屋村到正果镇都要从这个渡口坐船。从古渡口有一条路通往黄屋村,“早些年路还在,现在都没有了,古街的墙也都塌了”黄石桂叹息道。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茂密的丛林,拨开茂林,可以看到土中露出来的青砖。

古时县治地,增城第一街

    一路的青砖通往黄屋村,中途有一河涌,上有一座古桥,为大块麻石建筑而成。桥上建有一堵红砖墙,为封桥而新建。这一块区域,正是增城建县后第一个县城驻地,名叫二龙争珠街。所谓二龙争珠,是指罗浮山与南昆山两条山脉和增江河边的一座小山岗形成的“风水”格局。“街者,县治所在地也。”这里是增城建县后最早被称为街的地方,可谓增城第一街。

    据《印象正果》记载,在公元201年至627年这426年时间,还没有正果这个名字,更别提有黄屋村。当时,所有的政治文化商业活动,都在增城建县的第一个县城——二龙争珠街。二龙争珠街为县城驻地800年左右(公元201—984年),宋初,县驻地迁至东街,改二龙争珠街为二龙争珠圩(仍然是金牛都的商业中心,金牛都是正果镇的前称),直至金牛都的主圩场迁至正果,二龙争珠圩才被正果所取代。二龙争珠渡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半个世纪之前,古县城遗址仍保留着一个古建筑模式的渡头。民国初,增城县政府建设科科长汤朝创亲临渡头时感慨万千,写下了《二龙争珠街埠头》一诗,有“铺阶石级循规范,尺度安排一样通;游客登临多赞许,千年以后尚留名。”可见当时渡口的规模。

2.jpg

祠堂


先祖四迁其址,最后定居黄屋村


    黄屋村建村的历史已不可考,因为在战乱年代和文革时期,黄屋村的族谱、祠堂、等文物古迹屡次遭受破坏,在近代也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缮。如今,我们在黄屋村已经难以找到记载该村历史的文献资料,能看到的只有连排建设的数十间古屋。黄屋村的历史记忆,在记者跟村干部黄石桂一起拜访了村中几位老人之后,从他们的口述中依稀可见。

    黄显明、黄加龙两兄弟今年70多岁了,另一位老人黄普榕今年77岁,他们自小居住在黄屋村。在他们的口述中,都将黄复清尊为共同的先祖。他们告诉记者,先祖黄复清的爷爷从韶关南雄市珠玑巷迁到仙村镇潮山村,他的爸爸从潮山村迁至福和镇(今属于中新镇)李份村,他和弟弟复怀再从李份村迁正果镇黄水潭村,居住数十年之后迁往黄屋村并定居,弟弟复怀又从黄屋村迁去了龙门四围村。

    黄屋村建村,也即复清公定居黄屋村的时间,黄显明、黄加龙两兄弟与黄普榕有着不尽相同表述,一说南宋时期,一说清康熙年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增城县志也没有任何的相关记载。黄普榕称:“至少有500年历史。”“如果有族谱就好了,至少上面会记载先祖生卒年月,以及迁徙与建村的历史。”在黄屋村工作20年的村书记黄伙均对此也表示很遗憾。

3.jpg

村干部黄石桂向记者指示“二龙争珠渡”的所在


美丽乡村勤建设,古村旅游现生机


    如今,二“龙”仍在,相争的“珠”已从“街”到“圩”再到“渡”,最后成为现在的“墟”,已经完全荒废。黄石桂告诉记者,“街”虽不在,但街通往的黄屋村近年来发展迅速,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村书记黄伙均在黄屋村工作近20年,亲历了黄屋村由贫穷落后到现在墙高院大的发展过程。黄伙均1996年步入工作岗位后与其他村干部、村民一起制定并实施了《黄屋村的村规民约和村今后发展的总体规划方案》,对村庄建设提出了统一的要求。黄屋村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广州市文明村”、“广州市农业观光示范”、“增城市先进村社”等称号,并于2013年月12月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成为广东省30个、广州市5个,增城唯一一个入选的村庄。

    最近,通过市镇的指引,黄屋村又引入了深圳奥雅景观集团公司和公益组织“古村之友”,首期投入1500万对黄屋村古村落进行开发改造(民国大戏院已签协议书),意欲将该村改造成现代版的“世外桃园”。同时,黄屋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功能分区清晰、产业特色明显、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保和谐、基层组织坚强、村民就业充分、农民持续增收”等要求,总体规划为人文历史名村,结合本村的特点及旅游资源分布现状。通过实行旧村环境整治,在村域范围内努力发展都市农业及乡村生态旅游,将黄屋村打造为农业观光及生态旅游名村的宜居村庄,返璞归真,优化“大野之乡”生态乐土,营造低碳、舒适、美丽、和谐新农村。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黄屋村经常召开村民会议讨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充分听取村民的要求和意愿。新时代的黄屋人正为美丽家园的建设做出不懈努力。

4.jpg

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黄屋村新貌


民国大戏院仍在,二龙古渡已掩埋


    进入黄屋村,首先见到的是村民的新式楼房,再往里走,便可看到民国大戏院和成排的老屋。以大戏院为轴,一边是新屋,一边是旧舍。大戏院在中间耸立,至今仍蔚为壮观。

    很多村民都与大戏院有着特殊的记忆,黄伙均说他记忆最为深刻的第一件事就跟大戏院有关。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他只有七八岁,听说今晚戏院有电影看,但不知是看什么电影,于是当天晚上就和几个同龄小朋友,一同去了戏院的阁楼隐藏起来等待看电影。那时是冬天,天气很冷,几个小孩子拿了几张凉席一同钻了进去保暖,直到晚上大约十二点,戏院才开始有了人声。在热闹的人声中被吵醒了他们,以为电影就要开始了,进入戏院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到半个小时,戏院里人潮涌涌,到后来才知道不是看电影,而是学习中央最新文件指示精神和批斗大会。

    如今,大戏院的戏声、电影声只留在了村民的回忆里,也只有三四户人家还在旧屋居住,其他村民早已搬入一路之隔的新房。村祠堂夹在古屋中间,门口是一块开阔的空地,有几口古井,一条小渠,清水仍在其间流淌。大部分建筑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但内里已经破败,堆放着诸多杂物。

    村副书记黄建峰告诉记者,现在还有很多村民在祠堂和戏院办酒席,当时是,挂彩灯、鸣鞭炮,村民济济一堂、热闹无比。但黄建峰也有自己的担心,“这些建筑如果得不到修缮和保护是很难长时间留存的,现在就已经破坏了不少。”不远处,那早已湮没在丛林之中,街墙坍塌,只留青砖埋入黄土,和一座古桥的二龙争珠渡,在警醒着黄屋村人和古村保护人士,古村的修复刻不容缓。


广州日报·社区报 张佳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逍遥侠 发表于 2015-8-28 08: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s: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小1 发表于 2015-8-28 08: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唔出奇,以前增城属惠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罗and小贝 发表于 2015-8-28 09: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uman 发表于 2015-8-28 09: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s: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神の手 发表于 2015-8-28 09: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s: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f1558 发表于 2015-8-28 09: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s: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uran12358 发表于 2015-8-28 09: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s: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堂鸟划痕 发表于 2015-8-28 09: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s: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