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在仙村涌开展清淤作业。
记者龙永辉 通讯员姚伟垣 文/摄
纵横交错的内河涌是仙村人宝贵的自然资源,既为仙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又孕育了当地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塑造了仙村人和谐、大度的气质与个性。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内河涌萎缩、污染、淤塞、被侵占以及季节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内河涌出现的种种问题,今年3月以来,仙村镇投资300万元重点推进仙村涌及周边竹园村、巷头村、潮山村、仙联村、上境村、蓝山村、仙村一居、仙村二居等8个村(居)河涌清淤工程,用半年的时间,将河涌淤泥、杂草一一清理,改善河涌灌溉防洪排涝功能。目前,清淤工程已完成80%,除已完成的潮山村外,其余村预计8月份可全面完成既定清淤工作。
为有效推进清淤工程,仙村镇出台了《仙村镇仙村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方案》指出,要加快推进仙村镇城区重要河流—仙村涌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在今年内,完善建设,营造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打造成水清岸绿,环境整洁,风景优美,农业产业上档次,万家旅舍、乡村游兴旺,村民和谐致富的宜居宜业好地方。仙村镇还成立河道清障清淤工程领导小组,全力推进河涌清淤工作。
清淤工程获群众支持
青苗补偿不花一分钱
6月11日,记者在仙联村蓝田合作社大水门焦坑段(河涌土名)看到,水浮莲、淤泥、垃圾堆积着整个河床,加上杂树杂草的生长,该河段俨然沦为天然垃圾场。“莫说河水的灌溉作用没有,夏天在周围耕作的村民都嫌这河水臭气熏天。”仙联村蓝田合作社社长陈沛明对记者说。
而已经完成清淤的另一河段,原来几乎没有水的河床变成一条两米水面的河涌。陈沛明说,仙联村自70年代后期以来,只在近年组织过小规模的清淤。“政府推进如此大规模清淤工程,30多年来还是头一次。村民对清淤工程也大力支持,对为清淤而砍伐的果树苗不需补偿一分钱,村民还自动退耕占用的土地。”
除仙联村外,记者在竹园村荔枝岛看到,荔枝岛内的河涌已经清淤完毕,昔日杂草丛生、几乎断流的河床变成6米水面河涌。“清淤后,不但保障河涌起灌溉、排涝作用,游客明年可以划船游荔枝岛摘荔枝,这才是真正的水乡风光呢!”竹园村党支部书记阮细祥说。
河涌整治重现水乡风貌
建立机制确保持续发展
6月12日,记者跟随仙村镇水利所工作人员乘坐小船沿着仙村涌察看整治情况。小船在水中游,两岸景色一一收在眼底。镇水利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仙村还将重点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工程。
仙村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仙村集中推进河涌清淤工程,一方面改善河涌灌溉防洪排涝条件,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清淤、整治河涌环境也是重塑仙村水乡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清淤仅是一个开端,关键是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向所有仙村人传达爱护水环境的意识,让村民都一起来重视、保护水环境,确保持续良性发展。”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河涌整治完成后,仙村镇将通过设立“河长”、“段长”的方式,完善河涌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将河涌管理责任到具体个人,加强河涌的日常管理。此外,镇政府也将通过定期清理等常态化管理,将河涌环境卫生管理好,让群众有一个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
记者手记:
自古以来,仙村人民就依水而居,河流成为城镇和村庄的血脉。然而,由于人们不爱惜及其它一些原因,很多河涌被污染,出现淤塞甚至枯竭,成为了堆积垃圾、滋生蚊虫的卫生死角。近年来,仙村镇通过坚持疏浚清淤、对河岸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网等措施,推进河涌治理工作。如何才能在发展的同时留住优美的水环境,这需要水上与水下、眼前与长远的综合规划治理,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