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革命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退,变成越来越理智后,我们终于可以更加客观地回望这一段历史——太平天国了。
早在孙中山时代,他先是热情地讴歌太平天国反清的革命性,继而有所思索,最后给予太平天国这样的结论:有民族而没有民权,有君权而没有人权。
几乎同太平天国同一时代,远在英伦半岛上的卡尔马克思起初也热情讴歌太平天国,后来,他,这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忍不住痛骂它是个魔鬼的国度。
然而,在新中国的最初三四十年,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是一边倒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热烈地歌颂它是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很奇怪,马克思本人都痛骂的国度,他的信仰者却以他的“主义”继续歌颂太平天国——说它无情地,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满清统治,在它的打击下,满清奄奄而待毙,垂死而苟存。历史学家们不仅将太平天国的细微的“革命性”用高倍放大镜放大N倍,同时也用障眼法将太平天国的丑陋的脸孔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终于,到了二十一世纪,更多的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解禁,更多的研究者在政治与学术研究分离的体制下,有信心,有勇气地重新撰写太平天国的历史,并重新用客观而准确的字眼来评价它了。
太平天国,说到底,是一小撮失意的功名追求者(特别是洪秀全),利益外来宗教(所谓“拜上帝教”)和一大伙满清统治下的南方的贫苦民众(最初期,大多数是客家民众),打着驱除“清妖”的民族旗号,实质上是为了谋求他们这一领导阶层的私欲利益,通过武装暴动,实现自身享乐与权欲目的,为期十四年,席卷十八个省,波及超过一亿人口的十九世纪中叶的反抗满清政府的奇怪的政权。
之所以说它是奇怪的政权,一则,它有着与满清并无实质区别的官僚机构,天王高高在上,各王爵与其下属等级森严,完全背离了起初他们倡导的“公平世界”;一则,它有着一层欺人又自欺的宗教外衣,结果反而被野心勃勃之徒利用“天父下凡”之借口来以下犯上;还有另一则,它又谋求进行实施新政的种种尝试,《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便是这方面政治纲领——可惜它们又仅仅停留在书上和纸上。“四不像”的政权其实说明了一个真实的核心问题:太平天国,与腐朽的满清政府一般无二,甚至更加的腐朽。
1864年,天京被清兵攻陷。
忠王李秀成被俘。在宿敌曾国荃的刀剑切肤割肉的酷刑下,他没有屈膝求饶,也没有骂敌而死,结果被转送到湘军统帅曾国藩营中。曾国藩之后人言之凿凿,声称李秀成曾秘密游说曾氏自立为皇帝,继续反清,而他本人,当以蜀汉大将姜维之身分效力马前。同时,李并写下自述,分析天国败亡的“十大误”(由于李秀成仅读了两年书,在写自述时,十大误中,排第“六”的有两个,故此,应该是十一大误)。姑不论,有没有曾国藩与李秀成关门密议之事,只说这十一项导致天国覆亡的原因中,全部都是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或者错误决策。
怪不得,斯大林的名句这么顶用:碉堡外的敌人并不可怕,碉堡内的敌人才是最可怕的。
在十一大原因当中,最厉害的就是天京事变。洪杨韦石的自相残杀及自相猜忌了!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授意韦昌辉诛杀杨氏,韦昌辉不仅诛杀杨氏本人,并将杨氏整个家族,及杨氏的直属部队,甚至连杨秀清曾经推荐过,重用过的一干人等,大约二万人,统统杀掉了!然后,在天王指责北王杀人过多时,韦昌辉暴露了他的本来面目,直接与天王产生矛盾。“取而代之”的思想每日都在彼此二人的头脑中酝酿中,一个是想篡位,一个是防备篡位。洪秀全不得不开展自救行动,调翼王石达开回京辅政。岂料韦昌辉夜袭翼王府,石达开只身逃亡。翼王府遭到北王军队的屠杀。随后,韦昌辉挥兵进击天王府。洪秀全得部属拼死抵抗,成功反客为主,最终将北王及其嫡系部属诛杀——是为天京事变。短短十几天,天京自相残杀,不少于4万人。大大地削弱了天京的防御体系和保护力量。可以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界点。还有更要命的事——石达开再次回京辅政时,不仅得不到天王的信任,反而处处受猜忌。天王信任的不再是昔日的战友了,而是自己的血亲兄弟。翼王无法忍受下,竟然拉了一支队伍出走了!他带去的又是一队不可多得的精英部队。天京的保卫力量更加虚弱了。
如今,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天京事变能避免吗?如果洪秀全最初不是授意韦昌辉而是石达开来执行命令。情况会好些吗?也许吧。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字眼”的。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不得重来。
我们又思考:其实,这个事变,迟早要发生的。原因就在于天国有着一层宗教的外衣,它充满着欺骗与自欺的性质。洪秀全自称是天父之次子下凡,在金田团营前其亲密战友冯云山在广东锒铛入狱,洪为营救云山,暂时离开了广西紫荆山区。此时,山区的教徒人心惶惶,对教主的忠诚出现变化。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下去,拜上帝教便自己散亡了。就在这个时候,有杨秀清者,自称天父下凡,稳定人心。又有萧朝贵者,自称天兄下凡,证实天父下凡的真实性。一班无知的民众才定下心来。洪、冯再次回到紫荆山区,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随即确定了杨、萧二人“天父下凡”、“天兄下凡”的合法性。从此,二人便进入了拜上帝教的领导层。
这是欺骗民众的“迷信”障眼法。历代民变首领也曾使用过,比如秦末时期,陈胜、吴广揭竿反秦,就使用了“鱼藏帛书”、“篝火狐鸣”来煽动民情。杨秀清等人在危机之际沿用一下,本已无可厚非。但是,在获得教主的认可后,“天父,天兄下凡”竟然屡次使用,起初的确可以团结人心。但是,渐渐地,杨秀清意识到这是一个夺权的好方法——利用“天父下凡”,直接夺权——天国的最高统治权:天父下凡,逼封万岁。天京悲剧,正是这样造成的。
其实,以满清的腐朽衰败,内有洪杨之乱,长江南北皆为战区;外有列强侵凌,朝廷割地赔款尚要分期清偿;官员腐化,贪污成风,政府无能,入不敷出;军力废弛,装备落后,民生凋敝,百胜困苦。太平天国竟然不能推翻它。只能归结于一个原因:太平天国比清政府更腐朽,更黑暗。
老百姓没有什么心眼,只要新生的政权能让他们有饭吃,有工开,有房子住,有田地耕,谁个原因去造反?谁愿意冒着死亡的威胁往死里钻——闹什么革命去?太平天国并没有给它统治的区域内的人民一个太平的国度。故此,失败了。
最好,为了更好的作个结尾。我们将目光注视着1856年——天京事变之年,这年之前,太平天国百战即便没有百胜,也将曾国藩打到两次寻死。证明:太平军的战斗力不可谓不强。还有,这年之后,直至1864年,天京事变也过去七八年了,太平天国才最后覆亡。证明:太平军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愿意,导致天国覆亡?
李秀成在自述中力举十一误中,有这些字眼:
“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
“翼王与主不和”
“主不信外臣”
“主不问政事”
“封王太多”
“不用贤才”
除了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是洪秀全被逼的自救行为外,其它的6项都是洪秀全自主能动的。但是,他的自主能动出来的政治水平和一个猜忌,刚愎,无能的皇帝有什么区别?
参照一下敌方——曾国藩。他是怎样的屡败屡战,屡败屡起,清政府不仅没有像洪秀全那样随意地猜忌,逐走了石达开那样做,反而一再告谕湘军统帅,给其时间,给其钱粮,给其装备,给其信任。为了扑灭太平天国,清朝动用了全国的能量,八旗绿营无用,动用乡勇,有了湘军,再来淮军,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联系刚刚侵华的恶势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结束,清英美等国随即联手对付太平天国。
偏偏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做了什么?不断地内讧,不断地树敌,不断地失误,不断地自残!
历史没有选择太平天国,而是暂时选择了满清,是因为:咸丰和慈禧的确胜过洪秀全和杨秀清。
我反对英雄史观,也不赞成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因为,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我们这些劳动人民往往是被剥削,被压迫,被鱼肉的对象,何曾当过什么“主人”角色?而在某些重要的历史阶段,甚至是某些历史时刻,一两个领导人的个人行为或者个人品格的确左右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太平天国就是这样的例子。
2011年6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