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任我行户外 于 2015-2-26 18:21 编辑
准备过年了,在收拾整理东西的时候无意中翻出个大箱子,里面装的是都是些老物件:少年时的日记、和同学朋友来往的书信、老照片、全国各地的地图、门票等等。看着这些泛黄发皱的老什物,不禁回想起一些往事。
小时候,没出过远门。对“旅行”概念的启蒙来自于姐姐,那时刚参加工作的姐姐去外地出了趟差,回来后告诉我很多外地的见闻。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强烈的出门看看的想法,去看看别人的生活到底和自己的有啥不同,别地的风景和家乡的又有何差异!
后来,我去了外地读书,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又中了三毛的毒,于是在18岁那年,瞒着家人踏上了开往远方的列车,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旅行。那时还没有什么手机、电脑,更没有什么攻略、导航之类,就怀揣着一张地图,也没有什么路线规划,道听途说哪里好玩就去哪。一路上多是干啃快餐面,睡通铺,是真正意义上的穷游。也好在那个年代治安还不错,象今天这种女大学生坐上黑车就丢了命的事还不会发生。
第一站是去张家界的武陵源,那时张家界还叫大庸市呢。门票是折叠式的,上面有个金币,里页显示是12元。
在湖南,认识了几个江浙那边来的游客,听说他们那边也好玩,不是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于是我又踏上了去杭州的列车。十九个小时车程,买不到坐位,车上人满为患,但我也毫不犹豫地上了车,这就是青春的任性!
那次逛了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无锡太湖等地,只可惜很多门票没能保存下来,倒是这个小景点瑶琳仙境的门票保存下来了,多年后百度了才知道这个地方在浙江桐庐县,至于为啥会到这个名不经传的地方玩,全因路人的一句“那里好看”而已。
从那以后,我对旅行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时间有机会都会出去走走,但丢三落四的毛病却一直没法改正, 弄丢了很多门票,现在看来真是件遗憾的事。
这是我游玩过的景点里面值最小的门票,北京的景山公园,三毛钱。1993年去的,那时的门票在今天看起来简直是便宜得不可思议。
北京的北海公园只五毛钱。
颐和园只两元。
故宫也只十元而已,背面还是美的空调做的广告。现在故宫的门票在旺季也只60元,在中国的景点中涨价幅度算是最小的了。
二十年前去的深圳野生动物园,和现在的故宫一个价。当时我的工资只有三百多元,现在我已经回想不起为什么会去这么贵的景点,可能是人家请我去的吧。
这是2000年第二次去张家界的门票,变成了60元,比八年前第一次去的时候贵了48元。
第三次是2011年去的,变成了245 元,由纸质票也变成了磁卡的,要凭指纹才能进出了。
华南植物园去过多次了,但只保留了两次的门票,门票上印有交通信息方便旅客,以前只有28路车才到那里。
现在,已经有很多路公交车都可以到植物园了。
庐山也去过两次的,但只保留下1995年第一次去的门票,好在上面盖有当天进出的日期,否则我都想不起我是哪一年去的了。
在九十年代初,全国都还没什么旅游概念,许多人只是借出差的机会出去走走看看,公干兼私游一起。于是许多门票上印制着“可作报销”“报销凭证”的字样。但如今的门票上几乎不会出现这几个字了。因为现在报销已经可以巧立名目,谁也不会那么傻,拿着门票回直接单位报销了。
那时许多景点的门票不印面值,用金币代替,一个代表十元。
全国也还没规范用字,许多门票上还是印着繁体字。
九泷十八滩是八十年代全国第一个开辟的漂流旅游点.第一次去的时候,漂流和金鸡岭是分开的两个景点。
第二次去,两个景点捆绑在一起,就变成了联票制了。
有些门票也挺有趣的,如2005年去的峨眉山,上面印着个人的头像和日期。我觉得这种门票最好,多年后还可以回想起当年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尼泊尔的门票只是针对外国人的,本国居民无需门票。这是帕坦杜巴广场的门票,是黑白的,印着英尼两种文字,纸质粗糙,像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一角,由此可见这是个韵味独特的古老城市。
泰国的门票则只有泰文,如果不懂泰文的游客估计多年后都想不起这是哪个景点的门票了。
九寨沟是我去过的最贵的景点了,在十年前就是220元,还要加上90元的观光车票共310元。好在这十年来,它都没涨价!
最近这几年,我喜欢上了驴行,不喜欢去那些收费的景点了,就算是去,也是尽量能逃票就逃票。去年在皖南卢村,没能成功逃票,便和查票员讨价还价,达成半价的协议,但不给门票,只给发票,于是就有了这张特殊的门票。
今天翻出这些门票来看,感慨良多,它们不光记录了我人生的某些经历,也记录了整个时代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