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好的香需在阳光下晾晒干。
文、图/记者陈仕亮
在小楼镇长岭村雅塱自然村,即使是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楚该村的手工制香史。
从哪里,才能追溯到村民手工制香传统的源头?也许只有环抱雅塱村的大山才知道。
一年四季,雅塱村里都有村民在房前屋后手工制香。这种手工制作出来的香品,曾经为这个山区中的小村庄带来繁荣,不少商贩争相到村里收购,不过,这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往事了。
2000年之后,在机械制香的冲击下,雅塱村的手工制香传统受到前所未有挑战,村民的谋生方式开始向经济效益更好的领域转型,或外出打工、或出门经商,靠纯手工制香补贴家用的生产方式逐渐被一些村民遗弃。
昨日,记者在雅塱村走访,依然能见到一些村民手工制香的身影。
“手工制香的经济效益较低,现在的年轻人不屑干这个,只有一些中老年人在做。”长岭村村委委员赖南星对记者说。
午后阳光,明媚温暖。在村巷深处,一位婆婆正在自家门前手工制香,动作轻巧,手法娴熟。有村民夸赞婆婆心灵手巧,婆婆则用带有客家口音的粤语回应:“制香几十年,早就烂熟了。”
婆婆姓姚,78岁。她告诉记者,以前制香要上山采集香树皮作原料,将其粉碎后搅拌、熬酿等众多工序,最后才制作成香品。“现在制香是到市场买回有粘性的香粉,加水调适成香泥后再制香。”
“我们是纯手工制作,连这些竹签也是一根一根削出来的。”婆婆指着制香台上的一扎竹签说,像她这样纯手工制香,一天下来能制出3斤左右的香品,每斤在市场上仅能卖6元钱。
在离姚婆婆家的不远处,赵婶也在家门口手工制香。姚婆婆制作的香品在市场上属于“细香”,与之相比,赵婶手工制作的香品可算是“粗香”。“两种香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粗香’的竹签比较大而已。”赵婶笑道,一支“粗香”的价格是1角8分钱,要比“细香”划算些,靠纯手工制作这样的“粗香”,一天能制出三五百支,也就挣个几十块钱。
每年的传统节日,是香市的“牛市”,这对于雅塱村部分尚在手工制香的村民来说是个好日子,这样的好日子总是能在村中带起一阵制香热潮。春节前的一段时间以及四、五月,是村民手工制香热情最高的时候,最多时仍有二三十户人家在手工制香。而在平时,他们只在闲暇时腾出功夫制香。
“时代快速发展,机器制香技术几乎代替了手工制香,手工制香这种技艺和传统还有抢救和保护的价值吗?是否还有传承的必要?”赖南星向记者道出了他的疑问。
手工制香的传统是否具有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记者一时也回答不上来,这或许是相关部门应该关注的一道思考题。
①“粗香”的制作工序和“细香”一样。
②制作好的“粗香”。
③手工制香工具:一方小桌、一个香帚和一块铁片。
④手工削出的制香竹签。
从市场上买回的有粘性的香粉。
加水将香粉调成面团状香泥。
手工理压香形。
制作好的“细香”。
来源:增城日报 作者:[文、图/记者陈仕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