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文学] 大海和草原

[复制链接]
tuicheng 发表于 2014-9-10 17: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海和草原,对于久居城市又不常出去旅游的人,可能很少有亲身的体验吧?我是所谓“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串桶热老酒”(注)的人,多少都经历过一些,有时不知道哪个脑细胞突然激活了,就无端地生出些回忆来。
  年轻时我在交通部门工作,经常要和江河湖泊打交道。记得那一年为了考察海洋运输,我和同事搭一艘机帆船从宁波港到上海,沿途作些调查。第一次乘船和大海亲密接触,心里异常激动。旁晚船一启锚,渐渐离开码头,看着渐行渐远的城市灯火,我恨不得快点驶向海洋中心,体验那“海上升明月”的浪漫意境。谁知道几个小时以后,四周是黑茫茫的一片,月亮藏在乌云里,这时狂风骤起,我的船开始剧烈颠簸,人已经站不住了,只得到舱里躺下。床很窄,不足两尺,不抓住船帮上的附着物就有滚下来的危险。这时候,我想天上如果有十个月亮,我也不想看了。接着胃里就翻江倒海起来,我觉得我快死了。好不容易撑到天明,想到船头小解,却已是站不稳了,更不用说洗脸刷牙了。接着便是大口地呕吐,一直到胆汁吐尽,看着船员们在舱里吃早饭,我直觉得恶心。如此折腾了两个昼夜,那次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从此对大海心存畏惧,敬而远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海洋都是令人生畏的。那年我在北欧旅游,有一晚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搭乘游轮到芬兰的图尔库,也是傍晚下船,第二清晨到达。游轮平稳地航行在波罗的海上,凉风习习,波澜不惊,站在甲板上,沿岸的异国风情,一览无遗,亲眼看见了太阳缓缓地跌进远处的山峦,第二天清晨又见太阳从地平线爬上来,那种优美的景色在陆地上可是看不到的。
  后来调到了边疆工作,分配到一个农牧结合的地区,那里有很多牧业公社和国营牧场,就经常需要去牧区检查工作和调研什么的,这样我就成了草原的常客。
  第一次去草原是我到一个牧业大队去检查工作,当我带着一个翻译骑着马,翻过一个山包,眼前的景色立刻把我惊呆了。只见在蓝天白云下,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地毯,随风轻轻摇曳,散发着一股特有的清新的气息。地毯上远远近近地点缀着白色的或棕色的蒙古包,那是牧民的住房。白色的羊群,棕色的牛群,黑色的马儿自由自在在徜徉其间,饱餐着它们的美食,无忧无虑,再加上放牧的牧民轻轻地挥着鞭儿,驱赶着离群的羊只,一派祥和。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和谐的氛围。这时候,我只恨自己不是王洛宾。
  草原美,草原的人也美。哈萨克牧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那时候,计划经济年代,偌大的一个草原,没有商店,没有旅社,人们也还没有商品经济的概念。当你吃完了身边的干粮,夜晚无处投宿时,你是无需发愁的。你可以随便走近一个蒙古包,这时候第一个出来迎接你的可能是一条狂吠的牧羊犬,但你不必惊慌,它们不会咬你,它们只是告诉它的主人有客来了。紧接着蒙古包的门帘一掀,就会走出一位或年老或年轻的妇女来,朝你灿然一笑,把你让进屋去。如果会讲哈萨克语言当然更好,不会也无妨,于是主人主会让你在迎门的毡毯上坐下,旁边用三根铁棍构成的三脚架下,一把茶壶现成在那里挂着,只要添一块牛粪或羊粪,壶嘴便腾腾地冒出热气来,主人再加上一碗牛奶,一碗清香四溢的奶茶就放在你面前了,前面的方桌上铺一块白布,摆上些馕、馓子,酸奶疙瘩等食品,随你享用。游牧民族居住分散,热情地接待过路人,认识也罢,不认识也罢,这是他们的优良习俗。吃喝完毕,临走付不付粮票和钱,他们都不计较,甚至会婉拒之,但如果你从行囊里抓出一把糖来送给他们的小孩,主人就会高兴地接受。
  回到南方后前几年又去过一次,草原依旧,只是少了些蒙古包,多了些一排排造型一致的外观漂亮的平房,那是为牧民们新建的住房。周边也有了出售食品和日用品的商铺,以及简易的旅馆,有的地点已成为旅游景点,一拨一拨的人在那里跑来跑去,照相,摄影,热闹是热闹了,我想这也是与时俱进吧,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点昔日的意境。
  朋友,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到大海和草原去走一走,看一看,体验祖国山河之美。
  (注:浙江的一句俚语。串桶。是浙江那边酒店里温黄河用的一种铁皮制的圆形的桶,上粗下细,可以漂在热水锅里烫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caffer 发表于 2015-11-3 0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s: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