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林改错 于 2014-5-25 10:20 编辑
东门桥的前世今生
据《增城县交通志》桥梁篇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县城东面建跨增江两岸的东门桥,它是广州最早建永久式公路大桥,1929年兴建,1930年建成,长160米,10孔,宽9米,由马克敦建桥公司承建。建成通车之日,敲锣打鼓,爆竹震天,县城万人空巷看热闹。当时,国民党县政府建设科长汤朝创即席赋诗一首:增江两岸一桥通,贸易经营日渐兴;设计建筹省库付,当年掌政是陈公(即陈济棠)。
1938年,日军入侵广东,增城沦陷,日机炸毁东门桥中间三个桥孔,1945年,用木料修复通车,1949年10月,国民党往东撤退,又一次炸毁东门桥,1950年又被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坏部分桥墩,及后,因疏通河道,把部分桥墩拆去。桥再次不通,又迫着再用“横水渡”。有一次,县委书记李庆芬与一群女居民搭渡,妇女不认识县委书记,七嘴八舌埋怨,苦了河两岸群众,当时,县委书记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回到县委立即召开会议,为方便群众出行马上决定建一座人民桥。直到1986年又复建东门桥。这时,陈济棠的儿子陈松柏从美国回来,增城县政协领导接待了这位客人,并带他参观了当年由他父亲建设的东门桥。为防洪水袭击,复建后的新桥比旧桥高了一点五米。
东门桥堪坷的身世,饱受苍桑劫难,默默为增城人民奉献,希望政府能及时把它重新修建,这可真是深入民心的民心工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