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施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工程

[复制链接]
年年岁岁 发表于 2014-1-1 12: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55名中青年农民参加首期培训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355人


1.jpg

培训班授课现场。


    (记者周影红 见习记者姚玉函/文 凌云 陈仕亮/摄)“实施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完成第一期培训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000人以上”是我市2013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记者昨日从市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获悉,去年共有1055名中青年农民参加了我市举办的第一期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合格率达97.6%。此外,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去年我市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355人,完成年度转移就业目标的103.5%,该项民生实事计划目标圆满完成。

    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培训顺利实施

    据了解,去年,我市首期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训计划招收1000人,实际报名学习1055人。全市在市成教中心、朱村街、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设置了5个教学点,共18个教学班开展教学。培训共开设了语文、社会科学、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教师队伍由来自我市各中学的54名骨干教师组成。目前整个教学工作开展顺利。

    教育培训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由市成教中心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课程编排、教师安排、具体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工作,定期组织任课老师及其班主任学习,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中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学员管理方面,则由相关镇街派出专人负责当地学员的考勤、学习表现等管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相关镇街电话、信息通知学员上课共10000多人次,约谈或家访600多人次。上半年,全市1055名学员,到课率70%以上的有824人,占总人数的78.1%。其中到课率100%的有152人,占比为14.4%;到课率80%以上的684人,占比为64.8%。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半年的教育培训工作中,“综合素质教育培训”贯穿始终,并收到了较好效果。一方面,学员的文化知识学习得到较大提高。据统计,经过一学期学习,参加文化课期末考试的967名学员中(88名学员因故缺考,9月开学后安排补考),有944名学员合格,合格率达到97.6%。在期末问卷调查中,831名学员参加,有713名学员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满意率达到85.8%。很多学员反映学到了实用知识,如起草经济合同,书写规范的收条借据、自我推荐书,气候地理与我市农业的关系等知识。石滩镇三江“老板学员”黎杨照学会了写“求职信”后触类旁通,自己起草了招工广告,结果找到了3名想招又难找的员工,解决了招工的难题。

    另一方面,学员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对参加综合教育培训的目的意义认识更加明确,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得到了提高。据了解,不少学员开学初或经常缺课,或到课后不认真学习,到学期的中后期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变。很多学员逐渐克服了各方面的困难坚持上课,实现到课率达到100%,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二是思想得到了熏陶,视野更加开阔。在学习和与老师同学交流中,学员吸收到各方面的信息,文明、礼貌等环境使学员的思想和心灵得到有效熏陶。谈起参加培训的启发,家住荔城街蒋村的学员蒋强杰说:“通过学习,我明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道理,我以后不会因小事跟家人或其他人斤斤计较了。”石滩镇三江片区学员姚海燕说,通过学习,学会了换位思维,遇事帮别人考虑,明白对方的难处。三是组织沟通能力得到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学员通过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沟通能力得到了加强。荔城、增江、朱村、新塘、石滩、中新等镇街的18个教学班都不同程度地、以班干部为主组织开展活动,很多班还自发组织了同学会,课余组织有益的活动。石滩镇还组织学员开展了卡拉OK、篮球、羽毛球比赛等文体比赛,增进了学员的沟通。新塘镇白石村女青年邹汝清说,通过学习,克服了以前不敢在人前说话的毛病,现在在班里我敢唱歌。四是部分学员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更加积极向上。部分有赌博、经常外出夜归等不良习惯的学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朱村街山田村学员石容叶说,参加学习后,因为要在晚上学习,我改掉了经常乐不归家的习惯,又学到了知识。

    扎实推进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

    据了解,去年,市就业服务中心采取五大措施推动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空岗收集发布力度。跟踪辖区内大中型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为企业提供提前介入的推荐就业服务,1至11月共收集空岗信息9300多条,并严格监督空岗信息的宣传发布。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就业服务。针对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被征地农民、新成长劳动力等群体开展有效的就业推荐服务。如“春风行动”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以及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三是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推荐和跟踪服务。努力挖掘社区服务业岗位及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安置进城务工和贫困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截至12月份,开发公益性岗位203个。四是积极创建灵活就业安置点。积极引进企业,建立北部三镇灵活就业安置点,带动附近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五是积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工作,加强镇街、村居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初步创建35个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94.5%,通过创建活动,推进精细化公共就业服务。去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355人次,完成年度转移就业目标的103.5%,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0.6万人。增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