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记者舒婧
见习记者嘉敏
“丝苗”是我市的特优水稻品种,增城丝苗米闻名全国,是享誉东南亚的名牌产品,素有“米中之碧玉”、“饭中之佳品”等美誉。在从事增城丝苗米研究培育近40年的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宋东海的不懈努力之下,两个增城丝苗米新品种“七野丝苗”和“香野丝苗”得以培育成功,经过近三年的比较试验和大田生产后,今年成功在市场上扩大推广,并大获好评,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近日,记者采访宋东海,了解这两个丝苗米新品种的生产性能和栽培技术要点。
七野丝苗:米质上优 香滑可口
说起“七野丝苗”的培育过程,宋东海记忆犹新。“七野丝苗”是宋东海于2005年秋季,利用品质上乘、含有著名特有高产品种野澳丝苗血缘的“双野丝苗”与优质品种“七丝占”杂交,经过连续五年6代的定向选育遗传育种,于2009年培育而成的特优高产丝苗米新品种。经过2010年和2012年早、晚两造在派潭镇和龙门县龙华镇等地多个品种比较试验和大田生产示范表征显示,“七野丝苗”的适应性广泛、丰产性能好,一般亩产能达400多公斤,高产栽培亩产超500公斤。经过品尝,广大农民和消费者都对“七野丝苗”给予高度赞赏;广东省级及各市级水稻专家经过考察,也一致认为其米质特优、香滑可口、产值高。
据宋东海介绍,“七野丝苗”矮秆抗倒伏,早造中熟,平均科高96厘米,晚造早熟,平均科高93厘米。煮成的米饭十分洁白、呈长条形,有弹性、软滑适中。经专家鉴定,“七野丝苗”的谷和米的外观粒形、色泽饭味都与20世纪60年代以前畅销香港的正宗特优“增城丝苗米”十分相像。“‘七野丝苗’的营养成分比老丝苗米品种高,既丰富又全面。其全面的营养性能主要继承自生长在西福河一带的野生稻。”宋东海说,“野生稻才是真正的丝苗米之父。”
香野丝苗:适应性好 高产稳产
与“七野丝苗”相比,晚一年培育成功的“香野丝苗”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宋东海告诉记者,“香野丝苗”是在2006年早造利用品质上乘的含有著名特有高产品种野澳丝苗血缘的“双野丝苗”与优质品种“七丝占”杂交,经过连续五年6代的定向选育遗传育种,于2010年培育而成的特优高产丝苗米新品种。2010年晚造,经过我市北部山区兰溪村沙质田大田生产比较,由当地农民连片种植管理,验收成果显示,“香野丝苗”产量高、米质好。2011年在派潭、正果、增江等镇街多地引种,表现高产稳产,广受欢迎。
宋东海介绍,“香野丝苗”在广州地区可以早、晚两造连作,适应性广,其次穗长粒多,抗病虫能力较强,一般亩产可达450公斤左右,高产栽培亩产超千斤。“去年2月,增江街西山村农民林坚利用‘做景’的机会,将自家种植出来的香野丝苗米煮成饭宴请上百位宾客,宾客们都对这些米饭赞不绝口。”宋东海说。
四个技术要点需注意
经过2012年的小范围推广,“七野丝苗”和“香野丝苗”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消费者以及丝苗米专家的肯定。今年以来,“七野丝苗”和“香野丝苗”开始扩大推广,大批农民前往派潭、正果、增江等地的种子库领取“七野丝苗”和“香野丝苗”的种子。宋东海提醒,在种植过程中,“七野丝苗”和“香野丝苗”各有四个技术要点需注意。
对于“七野丝苗”,首先是要选择地力较好的沙垠土种植,在华南稻作区早晚两造均可种植,而晚造种植更佳;其次是要适宜抛秧,高产栽培,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播种5万左右基本苗;再次是应施放有机质基肥,以土杂肥混合磷肥堆沤后作基肥为佳,抛秧后5—7天追施首次肥,半个月至20天重施分蘖壮杆肥,抽穗前7天左右重施一次钾肥;最后是要根据病虫测报及时防治三化螟、卷叶虫、稻瘟病和稻飞虱。
而种植“香野丝苗”的四大技术要点包括:一是合理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播种基本苗6万左右。二是科学施肥,宜选取排灌方便的沙垠土种植;应施有机质基肥,早追分蘖肥,重施壮杆肥攻穗求粒,孕穗末期重施一次钾肥壮尾保粒。三是合理用水,根据水稻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需要合理排灌,以水养苗,以水促苗,制水控苗,晒田壮杆,浅水抽穗灌浆,后期干湿排灌,青枝蜡秆。四是及时防治病虫、鼠害,对卷叶虫,三化螟、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确保丰收。
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