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副中心(增城)增塘水库和西福河补水工程项目专家评审会昨举行,省水利专家表示
增塘水库和西福河补水工程合理且必要
昨日,《广州城市副中心(增城)增塘水库和西福河补水工程项目建议书》(以下简称《项目建议书》)专家评审会在广州市燕岭大厦举行。广州市水务局、增城市水务局等单位代表及多名省市水利专家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和代表在察看了现场和听取报告编制单位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成果汇报后认为,增塘水库和西福河补水工程项目对改善区域水质、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生态状况、美化周边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文化”,提升增城区域形象和城市品位,是十分必要的、紧迫的。
工程构建了城市副中心活水水网格局
据《项目建议书》介绍,补水工程是将增江水通过挂绿湖、新开水道引至增塘水库,再流入西福河。通过实施补水工程,实现增江、西福河、挂绿湖、增塘水库的连通,使两水库与运河形成一体,构建城市副中心活水串联水网格局,利用增江的雨洪资源增加挂绿湖和西福河的水环境容量,改善现有水质,完善现有防洪排涝格局,打造沿线水景观,提升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区域形象和城市品位。
工程建设是十八大报告精神的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区域形象和城市品位的需要,是解决增塘水库、西福河水质为题,是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是解决区域防洪排涝问题的需要。
补水工程合理且必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增城的发展定位是广州城市副中心,挂绿湖位于增城市中心城区南向拓展的重要区位,增塘水库是广州市备用水源,但水质差,挂绿湖防洪排涝工程标准低,现有的水质情况及防洪体系与增城作为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极不适应。该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水质、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生态状况、美化周边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文化”,提升增城区域形象和城市品位,是十分必要的、紧迫的。工程主要任务为改善水质、灌溉,兼顾防洪排涝、通航及打造沿线水景观是合适的。
与会专家建议,下阶段要补充备用水源地保护措施,进一步明确工程的防洪排涝任务,以及通航任务,复核石湖排洪渠排洪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补水工程理念超前
“通过实地考察与查看报告,《项目建议书》给予我们的印象是深刻的,震撼的。”中水珠江设计公司副总工程师戴力群认为,补水工程的启示是先把一个城市的水系格局大手笔的布局好,再在这基础上进行城市的建设,因此,工程是彰显了超前的思维,先进的理念,工程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增城是广州的城市副中心,为高端服务业、高新科技、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地,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因此要有更高档次的宜业宜居环境。目前,挂绿湖周边的防洪排涝标准不高,现在挂绿湖的排涝只靠一个60m3/s的泵站来完成,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应对农业可以,但要应对将来发展的高端产业就明显不足。”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国平认为,补水工程的建设是基础,是平台的打造,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程。8平方公里的水面、65平方公里的湿地,湖区将来发展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承载能力强。
对于是否有必要建成8平方公里水面的质疑,珠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范锦春表示,对于有条件的地方,水面率应达到10%以左右。挂绿湖水利工程有110多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建成8平方公里的水区面积是合理的。
“如果水面率太低,则无法达到水对环境进行有效调节,调节率将大为降低。”范锦春说,增城既然有地形条件、水系条件,能利用起来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其它地方也没有,想要也没有。就是增城才有,这是最重要的有利条件。”
范锦春说,工程建设与农田保护两者关系并不矛盾。“首先工程可以改善水质,原来增塘水库、西福河、挂绿湖的水质较差,通过补水工程,可以改善农田供水水质与饮水水质,与其说矛盾,不如说是补充。”
“下一步工作的要点是搞好顶层设计,把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搞好,取最优方案,使规划、布局、功能明确地加以定位。只有把顶层设计好了,工程建设就打下了好的基础。” 范锦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