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今年全市拟安排98项重点建设项目,拉动年度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努力促进消费。规划建设新塘电子商务产业园,推动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优化提升荔城、新塘商圈,完善市、镇、村三级商业网络设施,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点覆盖面,提升城乡消费环境。稳定外贸进出口。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力度。
(二)加快产业建设和发展,着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做大做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广汽本田第三条生产线、北汽华南生产基地、广本研发中心等一批骨干项目建设,促进日立汽车系统、广州电装、海纳川等汽车零部件项目加快建设;启动新能源汽车综合示范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示范基地。促进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珠江钢琴等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建设和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中电荔新2×300MW热电联产工程、广州晶正鑫光电有限公司LED外延片芯片等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依托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园。
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开展新塘地区连片低效的牛仔纺织服装厂房进行集中托管和连片改造试点,打造示范性专业市场和专业园区;搭建政府、协会、企业互动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纺织品检测实验室等项目,推动牛仔服装产业高端发展。
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依托增城开发区集聚发展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总部。依托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通讯、金融服务、设计研发等中介服务业总部。依托挂绿新城加快规划建设生态型、低密度总部经济区、金融集聚区、休闲美食街区,推进广东省金融交易结算中心、农村金融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户建设。促进阿里巴巴华南物联网营运中心、中金数据华南数据中心、工信部电子五所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园区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以及大连万达商业广场、东凌新东城、侨建御溪谷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和都市型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三)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加快“一核三区”规划建设。
加快水城花城绿城建设。实施挂绿湖面拓宽工程,完成3平方公里水面建设,推进8平方公里水面建设工程;实施增江——挂绿湖——增塘水库——西福河——东江——增江水系连通,推进增塘水库、西福河补水工程以及一批水利整治工程,构建“一湖一河两江多岸线”的城市水系。实施花园工程,加快推进甘泉花园等三大主题公园和一镇一花园工程建设,确保按要求完成任务;规划建设一批绿道连通各镇街花园、公园和景区景点,广泛开展“绿上添花”,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花城格局。全面推进国道、省道、高快速路、铁路等生态景观林带规划建设,完成广河、增从一期和西福河一期林带建设;建设挂绿湖滨水绿道、北回归线绿道等绿道网,打造特色水上岸上休闲绿道体系;做好全市森林公园的绿化保护,抓好挂绿湖周边山体生态保护,形成水上岸上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霞迳村等首批10个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完成全市282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科学划分村民居住区、现代农业区、产业发展区等功能区,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进行固化,确保规划落地。
(四)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着力构建大交通体系
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抓紧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和增城广场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规划深化和建设工作;服务好广州地铁13号线,21号线、穗莞深城际轨道建设,加快推进沿线征地和土地储备;推动广汕高速铁路、广深铁路货运外绕线、广州地铁16号线和广深铁路和谐号停靠新塘的规划立项工作。
加快高快速路规划建设。推动广惠高速西延线加快建设,协调推进花莞高速等过境高快速路建设,提高增城市区与广州中心城区的通勤能力;启动新派高速规划建设,打通新塘至派潭贯通增城南北地区的快速通道。
不断提升市内交通网络。推进挂绿新城主干路网建设,抓好坪中公路福和段、小正公路、派正公路、朱宁公路等一批市域道路升级改造;开展新型有轨电车系统线网规划,落实线路和站点设计,实现与地铁和常规公交线路的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增城汽车客运站,优化全市公交线路和公交站亭。
(五)加强综合管理,着力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
大力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坚持疏堵结合,全面完成“散小乱”养猪场规范整治工作,努力引进3——5家大中型现代化养猪企业。提升城乡保洁标准、保洁队伍、保洁制度和设施水平,推进农村“五场”建设;抓好垃圾分类示范镇和示范村建设,建立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末端处理管理机制,确保广州第六资源热力电厂顺利建设。实施城乡精细化管理,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全面整治城乡“六乱”。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推进流动人员和出租屋分类管理,构建出租屋社会化管理格局。推进镇街“三中心一队伍”建设;加强村(居)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市镇村三级服务管理、群众就近受益的网络化管理格局。落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完善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体系。
夯实基层组织和政府管理基础。探索建立干部薪酬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挂钩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事业单位向法定机构转型。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市镇财政分配关系,建立事财匹配、符合实际的财政管理体制。
(六)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建设幸福增城
加强民生保障。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应保尽保。逐步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轨,完善城乡医保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和扶困助学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荔城街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完成310套保障房建设任务,解决中低收入困难群体住房问题。大力实施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启动一期培训计划,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就业率。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新石滩中学等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宗教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利用,推进万寿寺、百花古寺、栖云寺等宗教场所的修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健全城乡文体设施,推广橄榄球运动,办好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抓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等惠民工程。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快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建设平安增城。推动“三打两建”工作向纵深开展,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大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行业的综治防控力度,完善治安交通视频网,提高街面见警率。落实领导干部信访维稳“一岗双责”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社会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交通、消防、校车安全管理。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打造“食得放心”城市。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