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财政局 范辉
发展“大交通”,培育“大产业”,营造“大生态”,构建“大管理”,建设以水城、花城、绿城为特色的广州城市副中心,打造生态、休闲、舒适、幸福增城,是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性总体目标。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增城的发展,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设低成本、高品质的城市副中心,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的投入发展、促进增长的有效保障机制。参加了“2012年增城市副局级领导干部新型城市化发展专题培训班”学习,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结合学习所得和本职工作,现就全面构建与新型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投入保障体系方面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千方百计组织财政收入,科学统筹谋划政府投资项目建设
综合财政预算资金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引擎器和强力保证,全面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是重中之重。当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总体放缓的影响,我市今年1-7月综合财政收入入库不如理想。虽然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幅高于广州市平均水平,居广州市十二区(县级市)第五位,但和政府性资金收入入库一样,与年初预算计划目标序时进度相差一定距离。因而,要想方设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是加快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建设,落实综合治税成员单位的责任机制和联动机制,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加快土地收储和出让进度,全面完成出让任务,对已出让土地,按时征收土地出让金。三是加强国有资源(资产)的整合力度,增加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产收益等非税收入。同时,要精心组织实施、策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增长的长效机制。政府投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有限的资源、资金集中用于产出效率较高、能动作用较强的项目。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大力控制政府投资项目的概算。对市本级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做到项目建设和资金统筹的有机统一,建立绩效优先、“谁先完成,优先支持谁”的竞争性项目资金分配、执行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主体功能规划要求,科学规划、安排投资项目,优化投资区域布局。第一,引进我市产业体系缺乏的关键、重点环节,引导外资投向高端领域和产业链高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要依托广本增城工厂和北汽集团华南生产基地等已落户的龙头企业,努力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项目和新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形成优质产业项目开工一批、落户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局面。第二,充分发挥“融资杠杆”和“投资杠杆”双重杠杆,汇聚社会资本,重点解决影响企业建设发展的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壮大一批优势龙头骨干企业。第三,全面启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部经济发展,落实对总部经济的财政扶持、用地优惠、人才奖励、资金奖励、入户奖励等激励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第四,落实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强化服务保障,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积极探索引入多元投资主体
要认真体会、抓紧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逐步放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限制的精神,广泛吸收外资、民资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工作。对交通、能源、城建、社会事业等涉及公共资源利用的经营性项目实行竞争性配置,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项目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平等的投资环境,为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创造条件,促进公平竞争,激发民间投资。
四、打破融资政策瓶颈,创新融资模式
一是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家最新信贷政策,把握政策导向和动态,向政策性银行继续争取新的贷款或申请项目资金展期。二是搭建项目单位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平台,积极利用保险资金、信托资金、中期票据、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方式拓展建设资金来源。三是通过BT、合作开发或以储备土地抵押滚动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建设。
五、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要抓住国家、省新一轮振兴经济的发展机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与国家、省、广州市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争取国家、省、广州市等重大投资和重点行业项目布局、落户增城,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积极协调上级国土主管部门,争取增加安排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增城新城市中心的用地指标量,支持我市的开发建设。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