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镇江坳村村民黄淹苏的脱贫故事

[复制链接]
和睦融洽 发表于 2013-1-8 10: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扶贫提升幸福感”


文、图/记者周影红
见习记者廖思鉴



    “20平方米的泥砖房,我们一住就是30多年,之前家里主要以种植稻谷、蔬菜等传统农产物维持生计。扶贫开发工作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有了稳定的工作。”小楼镇江坳村村民黄淹苏说,通过帮扶,他当上了村里的邮递员,妻子也有了满意的工作,家庭收入稳定,子女上学还有政府的扶持,生活再也没有压力,幸福感大大提升。
村里典型的低收入户
    “我和妻子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工作,所以家里之前主要靠种植2亩田地过日子。”在小楼镇江坳村,黄淹苏一家是典型的低收入户。昨日,记者在驻村干部郑镇武的带领下,来到黄淹苏的旧房屋前,实地了解他们一家之前的生活环境。
    “一年前,我们一家4口就住在这间仅有20平方米的泥砖房里。这座房子是30多年前盖的,已经非常残破,每逢下雨总会漏水。”黄淹苏介绍说,由于之前他们夫妻俩都没有工作,家庭经济收入低,一直以来都未能筹足资金修建新房子,一家人只能在破旧的泥砖房里度日。记者看到,泥砖房内低洼潮湿,面积狭小,破旧不堪,不少地方的墙泥已裂开。
夫妻共同走上工作岗位
    通过帮扶,黄淹苏成为了村里的一名邮递员,月薪800元,工作内容是中午时为村民送报纸和信件。对于这份工作,黄淹苏感到非常满意。“我今年已经51岁了,非常高兴还能找到这么轻松的工作。除了上班时间,我平时还有很多空余时间可以干农活,可以多方面增加家庭收入。”黄淹苏告诉记者,他的妻子黄营清和他一样,也在驻村干部郑镇武的帮助下,顺利在小楼镇晶蓝灯饰厂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月薪1000多元。
   “我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越秀区扶贫工作队对我们一家的关怀和照顾。”黄淹苏夫妻俩表示,他们会好好珍惜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努力工作创造价值,为社会作贡献。
各方帮扶改善生活
    在帮扶工作中,驻村干部郑镇武对黄淹苏一家关爱有加。“家里没有化肥,驻村干部会主动帮我们购买;家里没有自来水,他就帮我们装水龙头接自来水;家里缺少家具,他就自掏腰包给我们买……此外,他还经常带上在广州居住的妻儿来看望我们,有空时会为我正在上小学的女儿辅导功课,这一切都让我们一家备感温暖和幸福。”黄淹苏说,非常感谢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尤其是驻村干部郑镇武,他对他们一家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据了解,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的帮扶下,2012年黄淹苏一家总收入40110元,人均收入10028元,稳定收入30600元,人均稳定收入7650元。其中包括黄淹苏在村里做邮递员的每月工资800元,务农月均收入750元,妻子黄营清在小楼镇晶蓝灯饰厂的每月工资1000多元。在保障帮扶中,对口帮扶单位为他们夫妻俩购买了新农保第二档5年共4800元,还有助学金、慰问金、物价补贴、危房改造等共5670元。
    郑镇武表示,未来越秀区扶贫工作队还会继续加大对黄淹苏一家的扶助力度,运用就业帮扶、劳动帮扶、助学帮扶、养老帮扶、物资帮扶等各种扶贫方式保障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增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