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降火”饮食全攻略

[复制链接]
爱の心愿 发表于 2012-12-1 13: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在饮食上,少吃易上火食物,注意营养均衡,可以让宝宝这个冬天更健康哟!


宝宝为什么爱上火


人体自身:


人体受自然界“火热之邪”侵袭,风、寒、暑、湿、燥进入人身体以后都可以化火;内因则是由人体的生理功能失调引起。


外界影响:


1、七情化火。常见的是生气、脾气急躁、思虑过度导致“上火”;


2、饮食不当;


3、儿童、年轻人由于体质属于阳性,“上火”的机遇更多;


4、天气寒冷、伤风感冒、导致机体失调;


5、滋补热性药材引起;


6、过于劳累、睡眠不足引起。


“火”的分类


虚火:


体质虚弱的宝宝会有虚火,一般表现是症状轻、时间长、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


实火:


大部分宝宝通常属于实火,实火症状重,来势猛,一般是由于吃得过多,导致胃火发生,穿得过多也使宝宝生热化火。


根据上火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心有火:


主要表现为舌边尖发红、心烦意乱、多梦或睡不着觉,小便黄甚至有热辣刺痛感,口渴、想大量饮水;


2、肝有火:


肝有火主要表现在眼睛,出现眼干、眼痒、结膜炎、眼屎分泌多、脾气暴躁易冲动、总爱发脾气、有时甚至有胸肋刺痛感;


3、脾有火:


主要表现在口舌、舌苔黄腻、口苦口干、口唇生疮、想大量饮水;


4、胃有火:


主要表现在牙及牙龈、口臭、牙痛、牙龈红肿、牙根发炎、大便干燥。


哪些食物爱招惹“火气”


1、辛辣食物


大葱、辣椒、胡椒、芥末、咖喱等辛辣食物。


2、油炸、肥甘厚味


宝宝最喜欢吃炸鸡腿、炸丸子、炖猪肉等香喷喷的食物,这类食物会使新陈代谢迟缓,是火气的来源。


3、热性水果和零食


荔枝、芒果等水果属于温性湿腻的食物,虚火偏旺及湿热体质的宝宝不宜食用。此外花生、巧克力、甜食这类食物也很容易引起火气。


4、补品


宝宝本身就是阳性体质,再服用补品容易导致内热丛生,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


5、某些肉类


羊肉是冬天里的肉类主角,涮锅、饺子、烧烤都少不了它。但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还有狗肉也如此。


怎样灭“火”


1、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能提高呼吸道抵抗力,防止上火。


2、选好配方奶粉


对于奶粉喂养的宝宝,应在营养专家的指导下选用配方奶,平时要多喂白开水。


3、合理添加辅食


4个月的小宝宝要适时添加米汤、菜泥、肉泥、果汁等辅食;宝宝6个月后,还应合理补充富含膳食纤维谷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可起到预防上火和便秘的作用。


4、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在注重营养均衡的同时,应培养宝宝爱吃蔬菜水果的好习惯,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呼吸道免疫力,防止上火。还要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的粗粮,可以保持肠道畅通,排除体内毒素。


5、控制宝宝的零食


尤其是不要吃瓜子、炒花生、油炸或红烧等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6、保暖要适度


宝宝穿衣服不可过厚,以免影响体内热量散发而上火。


7、保证宝宝睡眠充足


儿童睡眠时间要比大人多一些,一般每天不能少于10个小时,在睡眠中各方面机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修复调整。


8、补充水分


冬天气候干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一天中水要多次喝,保证每天至少在8杯以上。


9、晚餐要适量


晚餐要控制数量,否则宝宝晚上容易积食生火。


10、保持合适温度和湿度


室内温度在18℃—22℃左右,湿度在55%—60%左右,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灭“火”食物集合令


水果


柚子、梨:性寒味微酸,除能清热外,还能清润肺系,对于肺热咳嗽吐黄痰,咽干而痛的宝宝极适宜。


鲜莲子:生吃可以去心火,清热除烦、养心安神。


阳桃:性寒,味酸甜,清热生津,内火炽盛、口腔溃疡破烂的宝宝最适宜。


蔬菜


白菜:性微寒,有清热除烦,利二便的作用。


芹菜:性寒凉,能去肝火解肺胃郁热,容易“上火”的宝宝常食有益。


莴笋:性微寒质地脆嫩、水分多,功效特点为清热、顺气、化痰。适合肺胃有热的宝宝食用。


茭白:性寒凉适合心经有热、心烦口渴、便干尿黄症状的宝宝食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莲藕:性平寒,最好生食或捣汁,功效是清热生津、润肺止咳,若与梨汁和匀同服其效更佳。


茄子:性寒凉,可以清热解毒,给易“上火“的宝宝食用时不要用油烧的方法烹饪,可以采用蒸茄子的方法。


百合:性平微寒,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功效,对热病后余热未清,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诸症均有疗效。


苦瓜:性大凉,味苦,泻六经实火,是一味苦寒清热食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