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塘:以新型城市化发展新路 建设和谐幸福东江新城

[复制链接]
引领 发表于 2012-11-21 11: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jpg

广州东部(新塘)交通枢纽中心效果图


    新塘镇位于广州市东部、增城市西南部,西与广州市接壤,南与东莞市一江之隔,处于大广州范围内“东进轴”中心位置,已被划入华南中心城市广州都市圈范围内,位于增城市重点规划建设“一核三区”的东江新区。

    十七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塘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团结带领全镇人民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各项奋斗目标。2007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8.27亿元;2008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64.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98%;2009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65.69亿元,同比增长15.43%;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64.46亿元,同比增长14.74%;201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12.66亿元,同比增长19.39%;2012年,新塘镇位居全省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百强第4位。该镇先后获得“中国绿色名镇”、“中国十佳和谐小城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全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最佳乡镇”、“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乡镇”等荣誉称号。


--------------------------------------------------------------------------------

3.jpg


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镇域经济持续发展。2011年,新塘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2.66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9.39%,是2007年的1.91倍;工业总产值898.61亿元,增长16.81%,是2007年的1.93倍;两税收入44.97亿元,增长10.78%,是2007年的1.81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4亿元,增长22.67%,是2007年的1.66倍,全镇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新塘镇积极引导工业企业调整经营思路和产业产品结构,同时大力整治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市场氛围,原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牛仔服装产业得到不断优化升级,汽车零配件、摩托车及其零配件两大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该镇被评为“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2011年引进了广州通用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新落户项目4个、签约项目2个,并推进了21个重点在建项目,投资总额达158亿元;通过利用“三旧”改造政策,盘活土地和闲置厂房,启动了45宗改造面积达16200亩的“三旧”改造项目,土地整合取得新突破,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商贸产业呈现亮点。通过规划引导,先后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等一批大型商业中心,大润发、华润万家等十多家大型国际国内连锁店进驻新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营业总额连年递增,总产值实现翻番增长,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01亿元,同比增长20.05%。

    转型力度逐步增强。先后引进了中电荔新热电联产、集邦物流等一批优质骨干项目;通过举办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以及新塘牛仔形象大使大赛,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牛仔城服装品牌专业街和“十大牛仔休闲服装品牌”企业,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制定“培育百家亿元产值以上重点工业企业”计划,推进牛仔服装三大中心平台建设,全方位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加大基础建设投入 优化城乡宜居环境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修编《广州增城市新塘镇总体规划2010—2020》,确定新塘城市发展目标为“穗东新都市,东江领跑者”,并将城市性质定位为:以先进制造业、特色商务及优质房地产为主导,依托区域交通枢纽,服务穗东及莞北的都市型新区;相继编制了镇中心城区、群星、东洲、大林、陈家林、民营工业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治水、排水、消防、供电等专项规划,全面完成了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为高起点推进新塘城市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累计投入13.66亿元,实施了新塘大道、新沙公路、新新公路、石新公路、广园东与荔新公路新塘段连接,以及107国道新塘段改线等26项干道综合改造工程;改造村级水泥路54条共61.6公里;形成了以广深铁路、广深高速、广惠高速、107国道、广园快速路及东江航道为骨架,以城乡道路为支线的四通八达交通网,加快了地方公路与高速公路的对接,成功融入了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和穗莞“半小时生活圈”。

    生态环境全面优化。强势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先后依法关闭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洗漂企业76家、落后产能水泥厂37家和粘土砖瓦陶生产厂22家;建成了新塘污水处理厂,并相继完成15条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成了总投入7.5亿元、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截污面积13.1平方公里的水南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多种措施对镇内81条河涌的水环境进行治理;同时推进东郊等五大生态公园的建设,在28个新农村推进乡村小广场、小公园建设;投入绿化资金1亿多元,增加城区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成长达11.5公里的绿道网;投入1.92亿元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相关设备,实现环卫保洁城乡一体化。

4.jpg

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龙 凌摄


全面推进民生事业 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社会服务管理着力改进。投入150多万元建设了新塘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在87个村(居)设立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统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资源,形成了统一受理调处群众信访及矛盾纠纷、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大综治大调解工作平台;采取市、镇、村(居)、企业联动建设模式加大技防物防投入,普及推广“围院式”、“小区物业式”管理模式,推进了100多个封闭或半封闭围院式小区建设,群防群治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开展“人屋车场”、“平安亚运百日整治”、“深化新塘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切实加强了社会综合治理,使新塘地区交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采取示范带动的方式,建成多个富有特色的新农村,探索出“拆旧建新”、“异地新建”、“扩新疏旧”三种新农村住房建设示范模式,西南、上邵等村的中心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设立推荐就业奖励制度,采取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办法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就业工程,有效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民生保障事业全面发展。投入5亿多元,完成了新塘中学、新塘示范性初中等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安全工程改造,启动新塘中心小学建设,实施“奖教奖学”激励措施,教育事业实现长足发展,该镇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教育强镇”;建成了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新塘图书馆、艺术长廊、历史名人浮雕廊和全镇村居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持续开展“文化下乡”、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成立新塘群众文化基金会,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民间文艺活力竞相迸发,先后获得“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广州市文化先进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建设了一批农村助残安居房,重建或改建了38所农村卫生站,新塘医院成功升级为国家二级综合医院。社会保障实现城乡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6%,全镇共有两万多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千多人办理了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全镇1500家低保户、434名农村五保孤儿均实现应保尽保;与此同时,不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应急、宣传、科技、安全生产、武装及国防动员、统战、工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5.jpg

新塘环城路效果图


逐步转变政府职能 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政府工作模式改善创新。创建了广东第一家镇级“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将社会事务性强的部门集中到中心办公,实行“一站式”办公,“六公开”办事,“一体化”服务,并在上邵等村企设立7个便民示范服务点,为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了服务平台,拓宽了便民利民惠民渠道;同时,将流动人口、出租屋、计划生育、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劳动就业等工作下移到村居。全镇共有各类活动站、服务站、卫生站、文化站等行政和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站点、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公共服务中心193个,16个社区均设置了便民服务站,在扩宽政府服务功能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依法行政全面得到强化。通过建立行政工作律师审查制度,全面规范规划管理、工程招标、资金使用、合同签订等涉及依法行政的工作,有效减少了行政工作中的法律纠纷和相应损失。市检察院在镇设立监察工作室,该镇制定了《新塘镇依法治镇第四个五年规划》、《新塘镇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定》、《新塘镇行政执法规范及过错追究处罚制度》、《新塘镇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办法》等制度,使行政监察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全面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健全机关管理考核机制,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和“机关服务年”等活动,干部队伍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执行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建立了增城市第一个镇级政府网站,在网上开通镇长信箱,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特聘监察员以及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

6.jpg


建设幸福东江新城 谱写和谐发展新曲

    市政府党组成员、新塘镇党委书记李能坚表示,该镇将以建设成为一座拥有现代化产业、立体式交通、完善的管理、优美的环境、高效的服务、和谐幸福的东江新城为方向,全力抓好五大方面的工作。

    一是借力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建设,构建新塘“大交通”。利用原有高快速路,进一步完善与东莞、广州、深圳等周边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对接,充分发挥东江流域水路资源打造立体交通,推动形成高效、低碳、便捷的“大交通”系统。

    二是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建设和谐幸福东江新城。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建设,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加强社会服务管理,继续培育和发展更多社会组织;继续发展企业的党团组织,吸收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到政府机构工作,让他们参与政府管理,增强外来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

    三是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战略性发展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增城市促进牛仔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各项措施,力推新塘牛仔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东江新区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高端商务区建设。

    四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带动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一个200—500亩大公园建设;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规范整治“散小乱”养猪场工作,建设宜居宜商东江新城。

    五是强化干部队伍管理,提升执行能力。建立镇村社干部和聘用人员网格式管理机制,强化教育管理,细化责任分工考核,打造一支廉洁高效、执行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增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小妇人 发表于 2012-11-21 13: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干部干劲十足,好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新居民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