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施济众 扶危解难
阮然彪(左)向求助群众送上救助金。
文、图/ 记者卢舒婧
新塘济困扶助协会会长、民营企业家、第16届亚运会火炬传递广州增城站第七棒火炬手、第四届广州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这种种头衔都落到了同一个人身上,他就是阮然彪。说起阮然彪,人们多多少少都听过他和他所创办的新塘济困扶助协会的助人事迹,但他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人深入了解过?近日,记者走近这位民间慈善家,了解他的故事。
情暖人间 众人拾柴火焰高
初见阮然彪,是在新塘济困扶助协会的一次扶贫济困活动上,彼时的他正与在场的受助群众促膝长谈,鼓励他们早日战胜病魔,脱离困境。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见过黑暗的人才能体会看见阳光的喜悦,而我认为,只有亲身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明白身在困境中时是怎样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当记者问及为何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做善事的原因时,阮然彪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我出生于60年代的农民家庭,自小家境窘困。10岁那年,我大病了一场,足足一年才痊愈,我看病的花销是一个重担,压得父母透不过气来……”阮然彪说,那时他们一家十分渴望得到帮助和关怀,但天公不作美,那一年粮食收成很差,村民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虽然没有得到物质上的帮助,但邻居和亲戚们给予我的精神上的支持是无价的,他们一有空就来我家串门,给病榻上的我打气,鼓励我早日战胜病魔。”阮然彪满怀感激地说,后来他痊愈了,家境也有所好转,却始终忘不了邻居和亲戚们为他打气的那些话语,忘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于是,阮然彪从小就有了把爱传下去,长大后,有能力的话一定要帮助有需要的人的想法。“从小到大,能用得着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帮忙,但渐渐地,我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众人拾柴火焰高,做善事也一样。于是在2001年,由我带头,与10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增城第一个民间慈善组织——新塘济困扶助协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据了解,许多获得过阮然彪帮助的市民,在家境好转后纷纷加入新塘济困扶助协会。“比如来自派潭的赖珊珊,是我以前资助过的贫困学生,现在她已经毕业投身社会了,有了经济能力的她常常过来做义工,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阮然彪说。
有求必应 解求助者燃眉之急
“我们到派潭、小楼、正果的山区学校开展助学活动时,看到许多贫困学生因没有办理贫困证明,一时间无法领取助学金。后来经过大量调查,我们发现了许多类似的情况,一些市民因未办理贫困、低保等证明,在家中突发事故或有亲人患上重大疾病后,家庭陷入困境,深感彷徨无助。”阮然彪说,民间慈善组织要做好政府的强力后盾,实事求是,每当有人来信求助时,无论有无办理相关证明,他都会第一时间组织会员前往其家中探望。“只要求助信中的情况属实,符合救助条件的话,我们就会尽快为他们发放一笔救助金,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阮然彪说。
“后来,我们每次到农村、学校开展济困扶助活动时都会主动咨询村干部和学校领导,调查有无需要帮助的人。”阮然彪说,每次向大众宣传新塘济困扶助协会时,他只有一个念头:让大伙知道,在危困时,有那么一个民间慈善组织,可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据不完全统计,新塘济困扶助协会自2001年成立至今,累计扶助困难人士3万多人次,扶助金额达900多万元,救济物资一大批,阮然彪的慈善足迹也踏遍了广东、云南、江西……
上善若水 关心关爱弱势群体
“市妇联干部对阮先生敬重有加,都觉得他不仅有爱心,而且为人谦和、不计名利得失。”谈到阮然彪的为人,曾在市妇联工作过的赖女士说,“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么多年来,他帮了妇联不少大忙。在他的热心相助下,不计其数的重症特困儿童、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和孤困儿童都得到了救助……”
面对外界的赞许,阮然彪说出了他的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孤儿,他们身边没有任何亲人,我们更要关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世界还有爱,人生还有希望。”
“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孤儿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只要得到关爱,他们的人生路一定会因此而不一样。”阮然彪说,“比如来自小楼江坳的黄育荣,自他14岁起,我们就一直扶助他,资助他读书和生活的费用。我一有空就去探望他,与他谈心,鼓励他积极向上,终于在2007年,他成为了一名新疆特警,用他的力量为保卫国家作出贡献。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我真心希望所有的孤儿都能有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增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