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八大18栏目之推进新型城市化
广州成国内首个完成全域功能规划的城市 各区域功能布局规划详情首次公布
番禺白云萝岗部分地区划入都会区 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将向外延伸
“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扩容提质三个副中心”是广州的“一二三”城市发展战略,在此战略的指导下,广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成全域功能规划的城市,各个区域未来如何定位与发展从中可窥见端倪,非常引人关注。
昨日,市规划局首次公布了广州城市功能布局规划的详细内容:白云、番禺和萝岗的部分地区都被划入了都会区,而未来都会区内将规划新增10条通道,疏解中心城区的穿城交通,南沙滨海新城建设南部万顷沙综合交通枢纽……以求达到中心城区人口逐步向外疏解,走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理想城市空间结构。
文/记者杜娟 通讯员严明昆、黄鼎曦、余宏炳
两个新城
三个副中心
将承接近500万新增人口
一个都会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南部、萝岗区的南部地区和沙湾水道以北地区。
两个新城是南沙滨海新城,包括南沙区和沙湾水道以南地区;东部山水新城,包括萝岗区的北部地区和增城市的中新镇、朱村街道。
三个副中心则是指花都副中心;增城副中心;从化副中心。
规划中提出,为了解决广州30多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诸如中心城区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为新划定的各个区域提出了不同的功能定位:都会区,聚集现代服务功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人口、交通、制造业、低端服务业向外围城区疏解。
两个新城区,主要承担交通枢纽、大宗物流、重型制造业,以及会展、研发、教育、医疗等专项高端服务职能,同时完善人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成为都会区功能、人口疏解的主要承载区。承接新增长的230万人口。
三个副中心,以自然生态保护为本底,作为城乡统筹的主要载体,相应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农村地区城市化。承接新增长的250万人口。
同时在“一二三”总体框架基础上,划分25个功能组团。各组团集中建设,就近布局居住和就业,减少交通出行,实现紧凑集约、低碳高效的发展。
中心城区教育、医疗
优质资源将向外延伸
在新增长人口主要向外围城区疏解的情况下,如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备受关注。规划中提出,要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布局,促进产城融合。
优先落实12类165项基础性民生设施,构建优质、均衡、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引导中心城区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各类优质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覆盖延伸。
近七成市域面积
划入禁建限建区
在全新的城市功能布局规划中还非常注重岭南特色,规划中提出,要彰显“花城、绿城、水城”特色,建设兼具岭南特色与国际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重点保护20.3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46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坚持中西合璧、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岭南建筑风格,打造百座岭南特色现代建筑精品和一批岭南风貌展示区。
此外,还将充分利用广州特有的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资源,将市域面积69%划入禁建区和限建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5140平方公里的非建设用地。构建三纵三横、宽度300米至1000米、长度约1000公里的生态廊道体系,限定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的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绿道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那么如何更好地挖掘土地资源呢?规划中提出,要以“三旧”改造为重点,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开发强度,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建立规划引导下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新城区和副中心的土地储备,“适度超前、红线储备、应储尽储”,优先保障“三个重大突破”等重点项目与基础性民生设施用地。
此外,还将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合理划分“生活区、生产区、生态区”,实施基础设施“五个一”和“七化”工程,打造花都红山村、增城霞迳村、从化溪头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既拥有城镇品质的配套服务,又享受乡村特色的田园风光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新农村。
交通:“内三、外三”枢纽总体布局
交通方面,将按照“内三、外三”枢纽总体布局,在都会区优化完善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枢纽,在花都副中心加快建设北部空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在增城副中心建设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在南沙滨海新城建设南部万顷沙综合交通枢纽。
同时,还将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交系统,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环保、高品质的新型公交系统。
广州日报 |